春晚扭秧歌的机器人设京沪分公司,能否复刻下一个“杭州”?

南方都市报APP • 政商数据
原创2025-02-13 18:30

2月13日,春节期间因机器人在春晚“大扭秧歌”而出圈的宇树科技,传出要在北京、上海设立分公司的消息。南都记者浏览相关招聘平台看到,宇树科技正在招聘上海和北京分公司/代表处负责人,月薪为3万至6万元。根据公开报道,宇树科技联合创始人陈立向媒体确认宇树科技将要在北京设立分公司。

 

北上设分公司?已全资控股北京上海俩公司 

招聘平台显示,宇树科技分公司/代表处负责人岗位职责是:统筹协调北京、上海分公司建设、技术规划、人员管理等;负责当地区域产业、行业政策的收集,项目资金的申报等。要求任职者具备知名院校背景,工科专业硕士及以上;3年以上机器人技术相关经验等。 

图片

另外根据天眼查,2024年底宇树科技已对外投资成立两家公司,分别是位于宝山区的上海高羿科技有限公司和位于海淀区的北京灵翌科技有限公司,两家公司均从事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务,由宇树科技全资控股,且两家公司所在区位与招聘平台上显示一致。 

图片

公开资料显示,宇树科技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专注高性能四足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研发与应用的杭州科技公司。其主要产品包括消费级机器狗(如Go1、Go2、A1)、行业级机器狗(如B1、B2)以及人形机器人(如H1、G1)。根据公开信息,2024年初,宇树科技宣布完成B2轮融资,融资金额近10亿元,投资方包括老股东深创投、美团、金石投资、源码,中网投等。2024年9月,宇树还完成了数亿元人民币的C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上海科创基金、中关村科学城、北京机器人产业投资基金等。 

图片

目前,宇树业务范围覆盖全球一半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已经广泛应用于电力巡检、消防救援、园区安防等领域。根据行业数据,宇树科技的机器狗产品,在全球出货量中占据超过60%的份额,客户阵容星光熠熠,包括亚马逊、谷歌、英伟达、Meta等国际科技巨头。

在宇树科技的产品中,Go1是全球首款消费级伴随仿生四足机器人。宇树科技在全球四足机器人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2023年其四足机器人销量份额达到69.75%,市场规模份额为40.65%,稳居全球第一。此外,其人形机器人G1以9.9万元的售价,超越波士顿、特斯拉等成为销冠。

蛇年春晚舞台上,宇树科技的H1人形机器人在由张艺谋导演的节目《秧BOT》中走动、跳舞、扭秧歌,还转动秧歌手帕。春晚还未结束,“机器人都比我会扭秧歌”“扶着点咱奶别摔了”等词条迅速登上热搜。

图片

宇树科技通用人形机器人Unitree H1表演“科目三”舞蹈。

据悉,此次登上春晚的机器人于2023年8月研发,已实现走路、跑步、跳跃、跳科目三、后空翻等动作。2023年中,H1人形机器人首次亮相北京世界机器人大会;2024年H1人形机器人还在英伟达GTC大会上展示新技术。

另外,H1是全球首款实现原地后空翻的电驱人形机器人,其移动速度创下全尺寸人形世界纪录,支持复杂动作完成,同时还可选配灵巧手,实现第一视角遥操作方案,并进行了开源适配开发。宇树创始人兼CEO王兴兴透露,目前宇树科技已在汽车工厂成功部署人形机器人进行搬运等工作。

 

能否复刻下一个“杭州”?

在DeepSeek爆火出圈后,宇树科技也与深度求索(DeepSeek)、游戏科学等科技公司一同被称为杭州“六小龙”。不少关于杭州何以诞生“六小龙”的讨论很长时间内占据了社交媒体的中心。随着人工智能再下一城,机器人所在的“具身智能”赛道或将迎来进一步热潮。

南都记者关注到,目前已有北京、上海、深圳三个城市已制定3年到5年不等的行动方案。同时与北上深政府布局相映衬的是,具身智能企业的分布——目前,北京、上海与深圳都聚集了一批具身智能企业。有投资人向南都记者指出,本地产业禀赋造成了不同的产业生态。其中,高校林立的北京企业更偏向于在具身智能“大脑”方面做布局,深圳则因为制造业的底蕴,引不少企业布局具身智能的“身体”部分,上海则更多是南北风格的结合。

去年4月29日,北京海淀区发布了《打造全国具身智能创新高地三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重点聚焦具身大模型和机器人整机,部署六大行动,力争到2026年初步建成全国具身智能原始创新策源地、应用示范新高地和产业加速集聚地。《行动方案》还重点提到了三个“小目标”,一是突破一批具身智能前沿核心技术,率先研制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多模态具身大模型和多形态机器人;二是打造一批具身智能标杆应用示范,率先实现具身大模型在万台机器人上的融合应用;三是集聚一批具身智能创新团队,率先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

数据显示,目前海淀区聚焦了北京40%的企业,人形机器人企业数量近200家(占全市半数以上),包括十余家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占全市一半以上),有3家本体上市企业、2家独角兽企业,清华、北大、北航、北理、中国科学院等高校院所。

去年5月,全国首个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也在上海浦东揭牌。该中心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带来了自主研发的人形机器人“青龙”。“青龙”身高185cm、体重80kg,全身多达43个主动自由度,即便是柔软的面包,也能在抓起时保证面包不变形。 

另外,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也于去年11月发布了《宝山区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草案)》,到2026年,宝山区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规模快速壮大、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示范应用成效显著、产业生态持续完善,打造国家级智能机器人特色产业园区。

其中提到,到2026年,引进培育5家以上产值超十亿元的龙头企业、30家以上产值超亿元优质企业、50家以上“专精特新”企业、5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新增100万方产业空间载体,力争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制造业总规模突破800亿元,产业总规模突破千亿级大关。

未来,宝山区要通过“机器人+智能工厂”,加速工业(协作)机器人在垂直细分环节应用,推进工业企业智能制造转型。推动服务机器人进入商业、医疗、教育、建筑、养老等领域,拓展服务机器人应用场景。鼓励创新型企业通过应用反馈加快产品技术迭代,构筑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到2026年,规上制造业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力争达到360台/万人。 


采写:南都记者 林文琪

编辑:甄芹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