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伊始,公募基金行业延续了2024年的人员高流动性态势,再次迎来基金经理离任潮,多位绩优明星基金经理相继宣告离任,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13日,已有40位基金经理在今年宣告离任,涉及34家基金公司,其中,工银瑞信基金、中欧基金等头部机构频现核心人才变动。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一趋势反映出公募基金行业内外部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一方面,行业竞争加剧、业绩压力增大、公司激励机制不足等因素导致部分基金经理选择离职;另一方面,个人职业规划调整、市场环境变化以及行业“去明星化”趋势也加速了基金经理的流动。
开年现离任潮,多位明星基金经理“清仓式卸任”
1月28日,工银瑞信基金发布公告,旗下权益投资明星基金经理张宇帆因个人原因自今年1月27日起卸任工银优质发展、工银物流产业、工银新兴制造三只产品基金经理,名下已无在管产品。
作为工银瑞信自主培养的中生代基金经理,张宇帆的离职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公开信息显示,张宇帆自2007年加入工银瑞信基金,2016年开始管理工银瑞信物流产业基金,开启了基金经理生涯。其代表作工银物流产业基金在2021年因押中新能源车等赛道而声名鹊起,规模在短期内快速升至88.87亿元。然而,在2022年因回撤控制不尽人意,规模大幅缩水至48.76亿元。尽管如此,张宇帆在任职期间保持了“小而美”的管理风格,其主要产品的业绩排名在业内可圈可点。
截至离任前,张宇帆在管产品的总规模为33.91亿元,其代表产品工银物流产业的规模为19.28亿元。该基金自2016年3月1日成立以来,累计回报率达282.60%,2024年更以50.28%的年度收益率跻身主动权益基金前三。尽管2025年以来出现小幅亏损,但该基金的总回报率在同类基金中依然排名靠前。然而,其管理的工银优质发展因成立以来亏损0.75%,成为张宇帆职业生涯中唯一的业绩“瑕疵”。
不过,张宇帆并非唯一一个于近期离任的基金经理。南都·湾财社记者统计发现,据同花顺iFinD数据,截至2025年2月13日,已有40位基金经理在今年宣告离任,涉及34家基金公司。其中还包括了宏利基金王鹏、中欧基金曹名长、建信基金周志硕等投资名将。
1月17日,中欧基金知名基金经理曹名长宣布卸任中欧价值发现、中欧潜力价值、中欧成长优选、中欧恒利4只产品的基金经理职务,名下不再管理任何基金,卸任前在管基金总规模为 78.04 亿元。在中欧基金披露的公告中,称其因个人原因卸任,均已按规定在中国基金业协会办理注销手续,且曹名长无转任公司其他工作岗位的说明。数据显示,曹名长所管理的四只产品中,中欧价值发现、中欧潜力价值、中欧恒利三年定开和中欧成长优选回报的任职回报分别为79.02%、98.34%、20.99%、65.45%。
1月23日,建信基金发布公告称,中生代“黑马”基金经理周智硕因个人原因离职,并卸任其管理的所有基金产品,包括:建信中小盘、建信潜力新蓝筹、建信优化配置、建信智远先锋。彼时建信基金表示,周智硕目前正在走离职流程,离职是出于个人职业发展和生活规划的考虑,尊重他的决定。
1月24日,宏利基金发布公告称,因工作安排原因,公司权益投资部总经理王鹏一口气卸任6只基金,包括:宏利景气智选、宏利新兴景气龙头、宏利成长、宏利高研发创新、宏利转型机遇、宏利景气领航,在管产品清零。截至2024年底,王鹏的公募管理规模达89亿元,占公司权益类基金总规模的46.35%。
2024年基金经理离任人数创新高
近年来,公募行业的人事变动频现,而基金经理离任也更为频繁。回顾2024年,公募基金行业基金经理离任数量再次创下历史新高。Wind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共有361位基金经理离任,较2023年增加了15.71%,且连续四年离任人数超过300位。去年离职的基金经理中,也包含多位知名基金经理,如中加基金闫沛贤、中邮创业基金国晓雯、中庚基金丘栋荣、招商基金贾成东等。
从这一数据对比来看,2025年开年的基金经理离任潮延续了2024年基金经理高流动性的态势。那么,在基金经理离任潮背后,究竟有哪些因素推动?
有业内人士表示,这一趋势反映出公募基金行业内外部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一方面,行业竞争加剧、业绩压力增大、公司激励机制不足等因素导致部分基金经理选择离职;另一方面,个人职业规划调整、市场环境变化以及行业“去明星化”趋势也加速了基金经理的流动。
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李一鸣在接受南都·湾财社记者采访时指出,基金经理任职变化通常是因为多种原因导致,例如基金经理因个人发展,申请离开基金经理的岗位,或是基金经理因为考核原因的被动离岗。还有一种情况是基金公司出于人员培养的目的,重新调整基金经理岗位,例如将某位资深基金经理旗下的产品分给其他相对年轻的基金经理来管理。
“从我们的观察来看,部分基金确实存在基金经理任职不稳定、基金经理变动频繁的情况。基金经理离职只是表象,背后反映了部分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不成熟、投资策略稳定性不高,影响了基金业绩持续性的行业问题。”李一鸣认为,基金经理应该专注于打造长期可持续的投资策略,避免跟风炒作或者是风格漂移,来为投资者创造更好的投资体验。通过打造基金经理职业发展以及投资者体验双赢的良性循环,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基金经理团队的稳定性。
部分基金产品面临调整阵痛
需要注意到的是,基金经理离任对投资者、基金产品或多或少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对投资者而言,基金经理的离任可能导致投资者对基金产品的信任度下降,进而影响其投资决策。一些投资者可能会选择赎回基金产品,导致基金规模缩小。此外,对于产品而言,新的基金经理需要一段时间来熟悉和适应基金产品的投资策略和风格,这可能导致基金产品的业绩出现波动。
以宏利基金旗下的宏利转型机遇股票这只基金为例,就在今年的1月23日,即春节前夕,该基金的原基金经理王鹏“清仓式卸任”旗下在管的6只基金,并宣布离职。现任基金经理孟杰于1月23日刚刚上任,截至2月13日任职仅21天。数据显示,自孟杰上任以来,宏利转型机遇股票A/C份额的任职回报分别为-8.24%与-8.25%,在同类产品中排名垫底。从单日表现看,1月23日,宏利转型机遇股票A净值跌近3%,1月27日跌6%;农历新年首个交易日2月5日,宏利转型机遇股票A净值大跌10.07%,这引发了部分投资者的恐慌和不满。
“在公募基金运作管理过程中,基金经理拥有重要的投资决策权。”李一鸣表示,对于采用单一基金经理制的基金,当基金经理卸任时,基金经理离职可能会引发基金过往良好业绩的不可持续性和投资风格的改变,投资者需要保持关注并且判断继任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或者风格是否与自己的投资偏好匹配,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情况,并决定是否选择赎回该基金。而对于采用多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产品,当其中某位基金经理发生变更时,投资者需要评估新加入基金经理的经验情况,以及两位基金经理具体的合作分工,来重新评估基金经理变更后基金的投资策略是否符合自身的偏好。
从基金产品角度,新任基金经理在适应产品投资策略和持仓情况过程中,可能会导致基金净值波动。对此,李一鸣建议,从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角度出发,基金公司应该确保新接任的基金经理有足够的经验以及研究支持,来运作即将接任的产品,以及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与基金能够相适配。
此外,李一鸣指出,如果新旧两位基金经理在投资风格上存在差异,那投资组合必然面临调仓动作。在基金规模较大的情况下,基金公司可以考虑采取限制申购甚至是暂停申购,来减少基金经理在调仓时的交易成本冲击,保护投资者利益。
不过,从长期来看,基金经理队伍的新陈代谢对公募基金行业的创新和发展有着积极作用。李一鸣向南都·湾财社记者表示,一方面,基金经理团队中不断进入的新面孔,会带来新的投资理念和投资策略,但这也需要市场的检验。其次是新任基金经理的加入可以激发行业内部的竞争和活力,推动基金公司不断提升自身的投资管理能力。除此之外,基金经理队伍的不断壮大,能够提高行业的人才储备,有助于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明星制”到“体系化”的必然转型
事实上,为应对基金经理个人变化对基金管理造成的影响这一挑战,证监会早在《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就明确指出,要引导基金管理人构建团队化、平台化的投研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投研人员占比和专业水平,扭转过度依赖“明星基金经理”的发展模式。这一政策的出台,无疑为公募基金行业指明了发展方向。
从公募基金行业来看,目前摒弃“明星基金经理”现象的行动正在加速,一些基金公司也如上述证监会意见所言,更注重平台型、团队制的投研策略体系搭建。记者了解到,工银瑞信基金设立了四大研究板块和15个能力中心,通过集体决策降低个人依赖;中欧基金对曹名长卸任产品实行“多基金经理共管”模式,加速“去明星化”进程。
李一鸣表示,对于公募基金公司而言,随着行业规模不断壮大,投资市场环境变化加剧,A股市场上市公司数量日益提升、新兴行业层出不穷、投资者的投资视野日益全球化等因素都对基金公司体系化的投研体系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完善平台型、团队制等投研体系建设,通过投研的体系化运作,来提升投资标的研究覆盖深度和广度,以及对市场事件的响应速度,成为基金公司需要考虑的重点。
此外,李一鸣强调,基金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人,如何优化自身的人才管理机制,吸引和留住人才也是基金公司应考虑的一大问题。他认为,为了更好吸引和留住人才,基金公司应当建立与投资目标相适应的考核制度和投研文化,在招聘时注意应聘人员与公司愿景和文化相适配。
整体来看,2025年基金经理离任潮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是行业高增长下的转型阵痛,也是公募基金从粗放式扩张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对投资者而言,选择投研平台稳健、人才梯队完善的机构,或将成为应对不确定性的关键策略。未来,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基金经理的变动或许将成为一种常态,如何在变化中寻求稳定和发展,将是行业各方共同面临的课题。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罗曼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