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选行长“英雄帖”尘埃落定,这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再次受到注视。
2月10日,渤海银行公告称,近日收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批复,李建国、齐君及邓蓓担任渤海银行副行长的任职资格获得核准,自2025年2月7日起履职。
追溯到半年前。去年7月,渤海银行面向社会公开选聘3名副行长,分别负责批发、风险以及金融市场(资产负债及财务),门槛颇高,并要求应聘者具备从事金融工作10年以上经验。
从这次获批的新聘任副行长看,三人都是“70后”,两人来自国有大行,一人系内部选拔。
南都湾财社记者查阅公开信息看到,李建国原为中国农业银行四川省分行高级专家、内控合规监督部总经理,曾担任四川省乐山市分行党委书记、行长。从履历看,他在信贷管理和审查审批方面有丰富经验。
1974年出生的齐君原为中国工商银行牡丹卡中心信贷专家、天津分中心总经理(兼)。从履历看,其对资产风险管理和不良资产处置颇有经验。
与两位外部聘任高管形成对照,邓蓓为渤海银行的“老人”,系此次海选应聘选拔而来。按照公开资料,邓蓓在加入渤海银行之前,曾任职于中国人民银行系统,曾任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计划处科员,货币信贷管理处、金融稳定处副主任科员,金融稳定处副处长。2009年3月加入渤海银行后,先后担任资产负债管理部总经理助理,资金业务部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资产负债管理部副总经理、总经理,金融市场部、金融同业部总经理,资金运营中心总经理、资产负债管理部总经理(兼)等职。
“外脑”入局
南都湾财社记者注意到,从严格意义看,上述“一行五副”均不属于内部成长历练型干部,都是近年引入的职业经理人,也被一些媒体称为“外脑”。
该行行长屈宏志曾在中国建设银行有将近28年的从业经验。加入渤海银行之前是建行江苏省分行党委副书记、副行长。2020年1月,原中国银保监会核准了他渤海银行行长的任职资格。
排名第一的副行长杜刚曾长期在中国人民银行及中国银监会系统从事监管工作。国有大行出身的副行长谢凯曾任中国农业银行办公室秘书处副处级秘书,电子银行部电子商务处副处长、处长,江苏南通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三农及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管理中心副总经理等职务。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21年,渤海银行开启了第一轮市场化公开选聘,其中就包括谢凯在内的3名金融界的职业经理人。
从上述多张面孔和多份履历看,除了国有大行“实战经验”更为“受宠”之外,也有多人曾来自人行等监管体系,传递了这家银行对于合规经营的更迫切态度。
两种标签
通过市场化招募和公开海选方式引入新鲜血液,为这家股份制银行营造了“开放”的市场人设标签。但是,其明显的国资国企标签,同样不容忽视。
渤海银行2005年12月底在天津成立,是“最年轻的全国性股份行”,2020年7月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彼时其7大发起股东包括天津泰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渣打银行(香港)有限公司、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国家开发投资公司等,有比较厚重的国资背景,目前各类央企和天津市政府下属实体持股约为50%。
王锦虹(图片来自网络)
渤海银行新人事方阵的背后,同样不乏“一把手”的运筹帷幄。就在今年1月20日,渤海银行董事会审议通过选举王锦虹为第六届董事会董事长。
与“外脑”不同,王锦虹更像是渤海银行的“老兵新将”。2023年7月,渤海银行在港交所发布公告,李伏安因退休辞去董事长等职务。同时,董事会建议委任王锦虹为董事长一职,王锦虹任职资格待监管部门核准和股东大会选举。
这意味着,渤海银行进入王锦虹时代。1971年出生的王锦虹早在2006年就加入渤海银行,在该行有十余年的任职生涯。他曾任深圳发展银行天津分行副行长,渤海银行天津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滨海新区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分行行长,渤海银行行长助理、党委委员、副行长、执行董事。2017年初,他出任天津市海河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2023年4月,他“回归接棒”任渤海银行党委书记,3个月后出任董事长。直到现在,他掌舵这家银行接近两年。
知情人士称,王锦虹熟悉商业银行业务和金融政策,经营管理和运营经验丰富。南都湾财社记者也留意到,在天津分行行长的任上,王锦虹组织创新小组研发攻坚,只用三个月就在天津首发上市了国内首款智能理财产品“添金宝”。
业绩阵痛
尽管以市场化形式引才独树一帜,但渤海银行的业绩依旧承压负重。
在2020年达到营收324.76亿元的高点之后,渤海银行已经多年连跌。2021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291.94亿,实现净利润86.3亿。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264.65亿,实现净利润61.07亿;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249.97亿,实现净利润50.81亿。
从去年的三季报看,前三季度该行实现营业收入198.5亿元,同比增加2.64%;净利润47.66亿元,同比减少4.61%。总资产1.76万亿,较2024年年初增长1.73%。
资产质量方面,不良贷款率由2021年的1.76%提升到2024年中期的1.81%。不良贷款指标在全国12家股份制银行中靠后。
净息差方面,2021年至2023年分别为1.75%、1.5%、1.14%,连续多年低于《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23年修订版)》中1.8%的评分“警戒线”。
此前还有业内观点认为,近年来渤海银行在数字科技化转型等新应用方面落后于同行。
驭人之术
对于王锦虹而言,公开招聘职业经理人,用外部力量推动内部改革,既是他的“驭人之术”,也是提振业绩走出低谷的“尚方宝剑”。
据南都湾财社记者观察,在该行的2023年财报中,王锦虹在董事长致辞中抛出了“十个专项工作”,其中就包括人才立行、风控合规、降本增效、问题资产清收等关键词,传递了一些风向。
而对于市场化招聘高管的原因,渤海银行也曾解释,是为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提高该行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经营管理团队,推进企业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
而在业界看来,市场化招聘有助于吸引高素质人才,优化管理团队,增强银行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通过市场化机制选拔行长,能提升决策效率和透明度,完善治理结构。此外,也能引入外部竞争,激励内部员工提升能力,形成良性竞争氛围。
不过,市场化招聘高管在深层治理等维度是否存在一些潜在弊端?
为此,南都湾财社记者就此提问最近炙手可热的AI助手DeepSeek。
DeepSeek分析,首当其冲是“文化融合”,外部招聘的行长可能需要时间适应银行的企业文化,初期可能影响决策效率和团队协作。同时,要注意“短期行为风险”,因为市场化招聘的行长可能更关注短期业绩,忽视长期战略,影响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外部招聘可能打击内部员工的积极性,尤其是那些有潜力但未获晋升的员工,导致人才流失。还“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导致选拔的行长实际能力与预期不符”。AI助手还提醒要注意稳定性问题和利益冲突,建议“额外监督和约束”。
尽管2024年的年度业绩快报尚未出炉,但走出低谷显然是绕不开的命题。
当下,万亿渤海银行人事棋局逐渐明朗。作为“金融老兵”,继续掌舵的王锦虹如何带领新管理层突围破圈、重开新局?市场化的这柄利刃,对于这家国企国资背景厚重的干部生态是否奏效?值得持续关注。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卢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