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预热
厚重实木盒里只装一小罐茶叶,奢华烫金纸盒里只有一张礼品卡……新春佳节刚过,不少人家里堆满了各式各样拆封过的包装盒。商品过度包装问题存在已久,屡禁不绝。
据了解,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陈中红、于安玲、吴梅芳、史伟云、齐秀敏等代表委员就此提出建议。一年过去这一现象是否有所改善,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如何回复代表建议?
根据2022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商品过度包装治理的通知》,商品过度包装是指超出了商品保护、展示、储存、运输等正常功能要求的包装,主要表现为包装层数过多、包装空隙过大、包装成本过高、选材用料不当等。
根据全国人大代表吴梅芳分析,导致过度包装现象出现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商家受利益驱使,过度放大包装的促销作用;二是消费者非理性行为,导致产生过度包装的消费行为;三是相关法律法规标准不健全,执法力度不够。
在全国政协委员陈中红看来,过度商品包装既侵害消费者的利益、影响企业的持久发展,又浪费资源、污染破环生态环境,一些无法降解的化工产品更是给环境带来持久破坏。全国人大代表于安玲认为,过度包装浪费资源、污染环境、损害社会利益、诱发社会奢侈风气,易滋生腐败行为。
为此,市场监管总局回复代表委员称,近年来积极推进商品过度包装全链条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开展专项治理方面,市场监管总局对社会关注的月饼、茶叶等重点商品开展专项整治。例如2022年6月,市场监管总局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等4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遏制“天价”月饼、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公告。2022年8月,印发《市场监管总局关于集中整治商品过度包装、“天价”月饼和蟹卡蟹券等问题的通知》,组织开展为期2个月的集中整治行动。又如2023年4月,市场监管总局会同相关部门联合印发《茶叶过度包装专项治理行动实施方案》,开展了为期一年的茶叶过度包装专项治理行动。
为探索长效机制,2023年,市场监管总局将食品安全与食品包装同步抽查监测,组织开展粽子、月饼、茶叶等专项抽检,发现的涉嫌过度包装产品线索转由属地市场监管部门进一步调查处理。批准建立200余家提供技术支撑的过度包装检验检测机构,同时将过度包装纳入网络禁限售词库,加强网络监测巡查。
不仅如此,市场监管总局表示,下一步将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聚焦月饼、粽子、茶叶、保健食品等重点商品,指导食品生产企业自觉履行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强制性国家标准,优化产品包装设计,减少包装层数,压缩包装空隙,加强包装材料管理。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对不符合食品安全、限制过度包装强制性标准等有关要求的,一律从严查处,严防食品过度包装问题反弹回潮。
二是进一步完善标准规范。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将会同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国家邮政局等部门加快推动《食用农产品包装标识技术要求》《限制快递过度包装要求》《玩具及儿童用品绿色包装技术规范》等标准研制,加快《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电子产品》等强制性国家标准立项。
三是进一步健全长效机制。积极推动将治理过度包装融入常态化监管执法,积极探索过度包装“兼容”治理机制,推动管食品要兼管过度包装、管药化要兼管过度包装、管网络要兼管过度包装、监督抽查要兼顾过度包装问题。适时修订《过度包装行为执法指引》,提升监督执法的规范性、统一性和明确性。
四是进一步推动社会共治。通过宣传引导、警示教育、行业自律、消费实践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提高经营者、消费者自觉抵制过度包装的观念和社会监督的参与程度,推广绿色包装,鼓励开发全生命周期易回收、轻量化可降解包装,促进全社会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经营和消费理念。
采写:南都记者黄莉玲
编辑: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