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杨晓彤 广州市的志愿服务事业起步早、发展快、规模大。截至2024年12月,全市实名注册志愿者数量高达575.3万名,居全省首位。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志愿服务是一股温暖而强大的力量,注入社会的各个角落。然而,志愿者服务存在奖励措施匮乏、流于“以指标为中心”、 志愿服务形式繁杂但良莠不齐等问题,亟须全方位的完善与优化。
在2025年广州市两会上,广州市政协委员、广东诺臣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律师郑子殷带来《以十五运为契机,推动我市志愿服务转型升级》的提案,广州市政协委员、黄埔区铁铮学校总校长丁丹带来《关于进一步推动广州市志愿者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提案》,为推动广州市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激励措施匮乏
志愿服务评价模式单一
没有良性循环的激励嘉奖机制,难以进一步激发志愿者开展服务的热情。广州市政协委员、广东诺臣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律师郑子殷观察到,目前除星级志愿者外,对大部分志愿服务缺乏表彰、嘉许、树立榜样等激励措施。“特别是针对粤港澳大湾区志愿服务联动方面,广州需建立独特的志愿服务文化和激励体系,引领志愿服务更高质量发展。”郑子殷了解到,大部分志愿者队伍及社会组织长期缺乏沟通和联动,志愿服务碎片化明显。相对于大湾区其他地区,广州的志愿服务资源整合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此外,郑子殷还提到,广州市志愿服务大部分以任务性指标性为主,缺乏有效的价值驱动。城市服务大多面向高校学生进行推广,渠道较为单一,社会动员相对较少。社区有能长者、特殊群体及新就业群体等只能通过参与社区服务或各自渠道获得相关资讯,社会组织及企业缺乏参与城市服务的机会和路径,一般群众参与志愿服务或社会参与感、效能感和获得感较弱。
广州市政协委员、黄埔区铁铮学校总校长丁丹也告诉南都记者,目前广州市志愿服务评价模式单一,主要是根据服务时长及参与活跃度,忽视了服务质量、创新思维以及社会影响力等因素,缺乏严谨的科学性与公平公正性,无法精准衡量出志愿者的付出。
“广州目前的志愿者激励措施匮乏,一些志愿者们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体验感不太好。甚至有些志愿者自费学习了一些服务技能,但是由于没有机制激励,渐渐地都失去了长久积极性。”丁丹表示,对志愿者的个人成长、职业发展、公益服务热情的维系等方面缺乏实质性助力,难以满足志愿者的多元需求。
在评价体系中
引入服务对象满意度、项目独特创意等标准
郑子殷提倡,建立统一沟通协调及动员机制。由市委社工部牵头,联动市民政局、团市委、市妇联、工会、市委政法委、市文广旅局、市直机关等单位,共同推动广州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市志愿者协会、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市妇女志愿者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
丁丹也建议,组建广州市志愿服务发展领导小组,打通部门壁垒,实现平台融通、资源共享、协同作战。同步构建志愿服务协调联动网络,将志愿服务深度融入政府公共服务、社会治理体系,把庞大的志愿者队伍融入创建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磅礴力量。
在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方面,丁丹建议采用多元评价标准。除了考虑服务时长、参与活跃度外,服务质量评价维度应引入服务对象满意度调查,让受助者发声;创新性评价聚焦项目独特创意、新颖服务模式探索;影响力评价考量媒体聚焦度、社会反响热度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效深度。
丁丹还提到,可以用志愿者自评、同行互评、服务对象评、专家评价等多种方式确保评价结果真实公正公平。搭建志愿服务评价信息公开平台,全程透明展示服务轨迹与评价成果,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并依据志愿服务发展动态,定期复盘评价体系,使志愿者服务工作质量不断攀升。建立层级式的评价奖励体系:物质奖励、新颖福利、免费培训、就业推荐等,赋能志愿服务者的成长。
以十五运为契机
加强广州志愿服务文化宣传
在郑子殷看来,十五运和残特奥会是加强广州志愿服务文化宣传的重要契机。“进一步推动志愿服务转型升级,激活有效服务,是当前解决广州治理难点及推进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加强志愿服务价值观及广州志愿服务文化的宣传推广,尤其是本土特色、社会价值较高的服务项目及文化等,有助于形成本土品牌及城市志愿文化地标。郑子殷提到,可以通过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志愿服务组织交流、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等活动,加强经验交流,共同探索志愿服务发展之路,推动广州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探索志愿服务文化与岭南文化、广府粤语文化的有机结合,打造广州志愿服务文化的特色与国际品牌,为“走出去”奠定基础。
加强社会招募及动员机制,除发布志愿服务外,还应增加征集志愿服务研究课题、志愿服务建言献策等活动,增加城市服务的参与岗位,进一步拓宽市民志愿服务参与的渠道。为了推动“银发力量”在城市发挥更大作用,郑子殷建议由政府部门指导,促进银行、保险公司进一步研发适合地区发展的志愿服务保险产品,特别是针对长者志愿者方面的保险产品,让他们能够无后顾之忧参与志愿服务。
“建议有关部门建立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制定城市志愿者表彰激励的名称、内容、标准,加大对志愿者形象宣传,鼓励更多市民经常参与志愿服务、乐于参与志愿服务。”郑子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