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推更多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应用场景开放转向“企业张榜”

南方都市报APP • 深圳大件事
原创2025-02-23 14:30

南都讯 中央民营企业座谈会刚刚结束,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如何巩固现有的营商环境优化成果,全方位提升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的水平?2月23日,深圳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打造最好科技创新生态和人才发展环境”主题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上,深圳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郭子平答记者问时表示,深圳是一个具有强大创新基因的城市,一个能够帮助企业从无到有、从0到1、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实现创新发展的城市。接下来,深圳将对照营造应有尽有、无所不有,高效便捷、性价比高,单方面突出、综合优势更强的产业生态要求,聚焦服务企业发展壮大,全力以赴营造更加优质的营商环境。

郭子平介绍,深圳民营企业数量众多。2024年,民营企业数量达262.3万户,占企业总量比重约97%。其中,A股上市民营企业286家、市值5.1万亿元,数量和市值均位列全国城市第一;民营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86家、位居全国第一;民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独角兽企业分别有2.37万家和34家,分别位列全国第二和第三。

此外,深圳民营企业成长速度也相对较快。一个初创型的民营企业从设立到成长为科创板的上市公司,平均年限为13.35年,比全国速度快了1.05年;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需要13.25年,比全国快了1.71年。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分别需7.65年和6.83年,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据相关统计,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存续期约为3.7年,而深圳市的民营企业平均存续期为6年,17%的民营企业存续10年以上。

数字的背后,离不开深圳数十年积累的如同“毛细血管”般的产业链供应链网络。深圳及周边的珠三角地区是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重镇,形成极具配套能力的“1小时产业圈”。以深圳为中心,90%的零部件可在1小时车程内完成采购,1周内可实现从产品原型到产品、再到小批量生产的过程,科研成果能够迅速转化为创新产品。特别是在无人机、智能机器人、智能手机等多个新产业新赛道,实现了核心零部件制造供应全覆盖。以无人机为例,有1700余家无人机企业聚集在深圳,国内50%以上的无人机芯片、机体结构、电机、电池、飞控系统等主要零部件及整件都在深圳生产。

深圳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也离不开有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贴心服务,让“社恐”的老板们可以自在经营、发展壮大。郭子平介绍,在服务企业方面,推行“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人才引进落户、企业迁移登记、信用修复、水电气视网联合报装等23个事项平均压减办理环节超过60%。特别是针对企业在办理政务服务时面临的“找不到、看不懂、难理解”的问题,在“i深圳”APP上线运行AI政务小助手“深小i”,依托人工智能技术为企业提供权威、精准、拟人化的政策解答和办事引导,让政策获取像点餐一样轻松、政策解读像聊天一样易懂、政务办事像网购一样便捷。

郭子平介绍,深圳将全方位提升企业服务水平,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将深圳打造成为全球创新创业和投资发展的最佳首选地。

一是加大向民间资本推介重大项目力度。深圳在去年向民间资本推介23个、总投资1260亿元重大项目的基础上,今年将在能源、交通和水利等重点领域,继续向民间资本推介超过200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并建立民间资本对接渠道,提供包括政策咨询、项目筛选、融资指导等一站式服务,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二是推动更多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对现有科技和产业领域的财政扶持资金进行全方面梳理和重构,采用更加便捷高效的方式加快资金兑付,大幅提升“即申即享”“免申即享”政策事项的覆盖率。

三是持续加大应用场景开放力度。推动应用场景开放由“政府出题”向“企业张榜”转变。目前,已经梳理第一批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能力供给清单达到了161项,全年向企业开放的应用场景,结合他们的张榜将超过100个以上。

四是进一步规范涉企监管执法。健全跨部门综合监管制度,在重点领域实现100个以上“一业一册、一业一单”跨部门综合监管场景,强化涉企执法司法专项整治,让企业轻装上阵、安心发展。

五是更好助力企业开拓全球市场。建设线上线下联动的企业海外综合服务平台,持续举办助力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服务对接活动。近期,将上线运行“人工智能辅助境外投资备案”系统,将企业境外投资备案审核时间压减50%以上。

采写:南都记者 张艳丽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本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