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中山,这座以伟人名字命名的城市,以其独特的市辖镇结构模式,书写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传奇篇章,创造出“镇域经济”奇迹。坦洲的五金模具撑起全球供应链半壁江山,大涌的红木家具让世界看见东方美学,黄圃的腊味飘香征服粤港澳食客的味蕾……这些“单项冠军”镇街,曾以“专业镇+产业集群”的模式创造过辉煌。
然而,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中山的镇街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百千万工程”中实现城乡融合?如何在城市更新中焕发新活力?如何在产业升级中抢占先机?这些问题,不仅关乎中山的未来,更关乎每一位中山人的福祉。
从今日起,南方都市报中山新闻部推出系列专栏《婧观中山》,将以田野调查为笔,以数据模型为尺,在镇街(园区)的烟火气中寻找改革密码,产业转型的阵痛里触摸时代脉搏,解读“百千万工程”的实践与成效,探寻中山高质量发展的密码。
我是吕婧,期待与您一同,在中山这片充满可能性的土地上,见证镇域经济的突围之路,记录普通人在时代浪潮中的命运沉浮。
三十而立,本应是风华正茂的年纪,但对于中山火炬开发区而言,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中山市科技创新的“主引擎”和产业发展的“桥头堡”,火炬开发区曾以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傲视群雄。
位于火炬区的明阳集团总部大楼即将投入使用。
然而,随着周边松山湖开发区、南沙开发区迅速崛起,火炬开发区的光环逐渐黯淡。松山湖凭借华为等科技巨头的入驻,成为大湾区科技创新的高地;南沙则以自贸区政策和国际航运枢纽的优势,吸引了大量高端产业和人才。相比之下,火炬开发区在产业升级、创新能力、营商环境等方面显得步履蹒跚,亟须破局重生。
近年来,火炬开发区在深中通道通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机遇下,努力寻求突破。2024年,火炬开发区GDP达到573.7亿元,同比增长3.5%,国家高新区排名提升四位,显示出一定的复苏势头。与大湾区周边相比,火炬开发区的经济规模、创新能力和产业能级仍有较大差距。如何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迎头赶上,成为火炬开发区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
南都中山新闻部《婧观中山》栏目走进火炬,从产业升级转型、创新能力提升、营商环境制度创新、城市规划发展等多角度剖析,将推出系列报道“三问”火炬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之路,今日推出第一问,“三十而立之下的火炬,如何破局重生”。
1991年入列首批国家高新区
近十年GDP曾两度被小榄赶超
2016年,火炬区一度以11.5%的增速,全年实现GDP506.36亿元。但到2017年,全区GDP回落到465.56亿元,2019年GDP仅为391.56亿元。
连续两年以微弱优势跑赢小榄镇后,2024年,火炬开发区全年GDP为573.7亿元,再次被小榄超越。此前的2021年,火炬开发区GDP也曾被小揽赶超。
作为国家级开发区,中山火炬开发区在全省目前排名第六,次于深圳、广州、东莞松山湖、珠海、佛山的高新区。
中山港货柜码头。
从中山市区出发一路向东,不到30分钟就到达中山港,苍茫辽阔的水面、整齐排列的集装箱……“中山制造”从这里起航走向海外。国家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就是在这片沿海的滩涂中建设起来的。1991年,中山火炬开发区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高新区。此后,这里陆续创建起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中国电子(中山)基地、中国包装印刷生产基地等9个国家级产业基地。
时代的车轮飞奔向前,火炬开发区成为中山以科研创新引领、培育高新产业发展壮大的一面旗帜,多年来一直“走在前、挑大梁”。但成长之路并非坦途。
梳理近10年经济数据,不难看到火炬区发展历经波折:2016年,火炬区一度以11.5%的增速,全年实现GDP506.36亿元。但到2017年,全区GDP回落到465.56亿元,2019年GDP仅为391.56亿元。尽管这一时期火炬区总量在中山仍处于领先位置,但经济失速已经给发展敲响警钟,火炬开发区在全国高新区的排名彼时也一路下滑。
一直被视为中山经济排头兵的火炬开发区,优势还在不在?2020年初,火炬提出“发展七问”:支撑作用哪里来?土地从哪里来?产业升级后劲从哪里来?基础建设怎么办?民生保障哪里来?钱从哪里来?精气神从哪里来?当年,火炬区开始扭转局面,2020年GDP达到404.79亿元。
为了挣脱镇域经济发展困境,2021年,中山推进“两统筹一合并”:翠亨新区统筹南朗发展,火炬开发区统筹民众发展,此外小榄镇与东升镇合并。从数据上看,借助此次市镇机构改革,火炬开发区走出了此前经济相对低迷的困境——连续两年GDP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冲破此前连续三年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压力。2021年,火炬开发区实现GDP480.52亿元,2022年达到502.81亿元,再次突破500亿大关。
经历一轮深度调整,火炬开发区稳住脚步、迎头追赶。
2022年,趁中山“工改”大势,全区共整备可挂牌产业用地1577亩,实现23个供地类产业项目落地,投资额约167.6亿元;共启动38个低效工业园改造项目,完成项目拆除整理用地面积989.6亩(中山港街道639亩,民众街道350.6亩)。
火炬开发区中心区域。
2023年,火炬开发区“工改”项目配套道路建设投入规模全市第一。与此同时,当年火炬区招商引资突破300亿大关,签约项目共76个,其中签约额、亿元以上项目数、新引进项目数的排名均位居中山市第一。
2024年12月底,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2024年国家高新区评价结果,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全国178家国家高新区中排名第40名,较2022年提升4个名次;全省排名第6,较2022年提升1个名次。
尽管好消息不断传来,但要看到,火炬开发区前行的道路依然崎岖。不得不承认的是,即便在中山市范围,火炬区也失去了过往的绝对优势,随时面临赶超危机:2021年,小榄镇GDP第一次超越火炬区。2022年、2023年,火炬开发区GDP继续领跑全市;到2024年,小榄镇再次反超火炬开发区,位居全市第一。
三大支柱产业仍然能打 近年鲜有明星企业冒头
截至目前,火炬高新区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突破千亿大关;2024年光电信息产业实现产值超670亿元,相关企业超200家;中山国家健康基地入围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前50强,全省排名第三。
作为全国首批高新区,“高”“新”是解读火炬开发区两个关键词。发展压力增大,火炬开发区是否有后劲,产业的“含新量”是重要指标。通过多年沉淀,火炬开发区已经形成了智能装备、光电信息、健康医药等三大支柱产业,这些产业现状如何?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火炬高新区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突破千亿大关;2024年光电信息产业实现产值超670亿元,相关企业超200家;中山国家健康基地入围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前50强,全省排名第三。可以说产业基础仍然雄厚。
位于火炬开发区的沿江路,制造业企业沿路两边布局。
细数相关企业,以明阳集团、迈雷特、蒂升为代表的智能装备制造,以联合光电、纬创资通、通宇通讯、台光电子等企业为代表的光电信息,以康方生物、星昊药业、乐心医疗、中智药业为代表的健康医疗……一批龙头企业撑起产业江山。
但是,这批企业入驻火炬开发区都已经超过10年。在火炬工作二十余年的相关人士认为,近年来,火炬开发区已经鲜有让外界为之一振的行业新星。
另一方面,作为国家级高新区,火炬区对未来产业一直没有明确布局。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这些热词鲜少出现在各项政策中。而坦洲镇,近期低空经济发展亮眼,拥有国内知名无人机企业——中山福昆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已谋划打造低空经济产业园示范区。小榄镇去年成立了中山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在今年的慈善万人行巡游活动中,展示两只AI智能醒狮狗“萌翻”众人。
为推动制造业提质升级,火炬开发区正在加快建设“湾区光谷”“湾区药谷”“湾区智谷”,火炬开发区管委会下属三大产业集团:张企集团、健康基地、火炬工业集团,成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力量。分析上述集团近年的发展态势,也可以大致描绘出火炬开发区的产业现状。
火炬工业集团实力最强,汇聚三大国家级产业基地,肩负打造“湾区智谷”的重任。从上世纪90年代吸引高端电子信息业的龙头落户园区,到明阳、卡西欧等一批企业入驻,火炬工业集团一度战绩显著。但是近3年,能明显感受到火工集团压力增大:2022年,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334.86亿元;2023年,工业总产值1297.76亿元;2024年,园区工业总产值1210亿元。
火炬开发区的企业。
健康基地专注于健康医药产业,2024年园区科工贸总值预计达600亿元。不过生物医药产业有其特点:创新药利润高,但从想法萌生到实现上市,平均需要12年,且对资金的需求十分大,具有风险。而仿制药门槛、利润相对要低。从园区企业结构来看,目前能够研发创新药的企业仍然有限。此外有园区企业认为,当前配套比较老化,与江苏、珠海等先进产业园相比,还有提升空间。
张企集团聚焦光电产业,吸引一批光电及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链中的优质企业落户火炬开发区。2023年、2024年,张企集团工业产值增速连续全区第一。仅2024年签约落地项目就达50个,亿元以上项目23个。不过张企集团目前总量还较低,2024年园区工业产值为233.18亿元。
地均产值不足100万元/亩 老牌工业区负重前行
同样是首批国家高新区,苏州高新区(虎丘区)2024年预计实现GDP1912亿元,无锡高新区(新吴区)2024年实现GDP2645.28亿元,杭州高新区(滨江)2024年GDP2887.8亿元。
以达成“全国一流”为目标谋划火炬开发区的未来,必定要跳出中山范围,借鉴湾区经验,打开全国视野,拥抱全球资源。
把目光投向兄弟城市东莞,松山湖国家高新区(科学城)2010年才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2024年,松山湖已正式迈进“千亿园区”俱乐部,高新区综合评价排名首次跻身全国20强。
从时间上看,松山湖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不过15年;从面积上看,松山湖(共90.5平方公里)不到火炬区(210.64平方公里)的一半。从科技创新力来看,松山湖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50家,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89家,全社会R&D投入强度达13%。相对应的,火炬开发区现有高新技术企业513家,省级以上(含)研发机构194家,其中国家级研发机构11家,全社会R&D占GDP比重为7.12%。
以科技产业园起步,松山湖承载着东莞从制造业城市向创新型城市转变的梦想,踩准发展节点,爆发出如今的强劲实力。
梳理松山湖发展时间轴。2001年,松山湖成立;2005年,华为来了。华为带来“华为效应”,深圳企业陆续迁来,也改变了松山湖。到2016年,松山湖的经济发展新动能呈快速成长态势。这一年,松山湖在全国高新区的综合实力排名升至29位,在全省高新区中排名第三。也是从这一年开始,松山湖的新产业、新业态逐步释放新红利。
火炬开发区“沙边”片区。
反观火炬开发区,老牌工业片区无疑具有先发优势,但在2016年前后,火炬开发区土地资源紧缺的问题已经开始显现。早年建成的工业园区、企业厂房逐渐落后,老工业区整体产出偏低。比如,“沙边”片区是火炬开发区工业发展的原点,在2022年进行“工改”前,该片区大部分产业用地地均产值在100万元/亩以下,整体产出效益较低。
再环看当初一同起跑的伙伴,在长三角,同样是首批国家高新区,苏州高新区(虎丘区)2024年预计实现GDP1912亿元,无锡高新区(新吴区)2024年实现GDP2645.28亿元,仅有72.2平方公里的杭州高新区(滨江)2024年GDP2887.8亿元。跃升至2000亿元的经济体量,这些高新区已经找到产业升级密码,可以称得上增长动能强劲、发展日新月异。
而历经几年的震荡调整后,火炬区正在迎头追赶。
实际上,地处粤港澳大湾区黄金内湾,火炬开发区地理位置优越,周边环绕着南沙、前海、横琴三大自贸片区,以及粤港澳大湾区五大机场。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就在家门口,中山最重要的高铁、轻轨以及规划的地铁枢纽站就在辖区内,中山港客货运口岸也坐落于此。因此有理由相信,火炬未来依旧可期。
近两年来,火炬区招商成绩很亮眼,2024年签约投资额高达310.04亿元,占全市四分之一;签约项目数量也位居全市之首,达169个。不过,对于一个区域的发展,外界关心数据,更关心数据背后传递出的发展逻辑。
向Deepseek询问,为何杭州顶流科创企业频繁出圈,政府做对了什么。它总结了10条经验,其中提到,坚持创新驱动,打造以企业为核心的创新生态系统;与企业密切合作,既提供政策支持,又尊重市场规律,形成了良好的政企互动;通过“最多跑一次”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企业办事效率。
同时,Deepseek认为,杭州在追求GDP增长的同时,注重创新和可持续发展,避免过度依赖短期经济指标,注重长期竞争力。这对于正在转身的火炬区也有启发,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既要有快跑起来的劲头,也需要放慢下来的智慧。坚决果断的行动力、肉眼可见的成长速度,是快;沉淀宽松的创新氛围、允许试错成长,要慢。当把握好快与慢的辩证法,用历史眼光来看待眼前,才能打牢未来数十年的发展根基。
监制:刘岸然 谢江涛
策划:唐建丰 陈实
统筹:吕婧 易福红
采写:南都记者 吕婧 刘贤沛 刘继贤 侯玉晓 见习记者 黄敬奎
数据来源:中山市档案馆网站、国家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官网、中山市统计局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