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广州城市史:为“八珍”写篇小论文

南方都市报APP • 非虚构写作
原创2025-03-03 21:31

记录广州城市史:为“八珍”写篇小论文

◎作者:广州十六实验中学初一 陈葆平  ◎指导老师:田涛

历经了66载的“八珍”煎饺是广州家喻户晓的传统广府小吃,也是妈妈和我共有的童年美味。据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妈妈回忆,她的成长环境清贫艰苦,能吃上一顿“八珍”煎饺成了她在节假日最大的奢望。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八珍煎饺只是广州北京路上的一家小店,价格低廉,煎饺的炉就摆在门口,店里仅有四五个位置,但每天都有很多人排队等新鲜出炉的煎饺,人们买了就站在路边大口地吃。

妈妈在中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下成长,生活日渐富足的小家,2012年迎接了我的到来。妈妈告诉我,在我三岁时,就会带上我一起去“八珍”吃美食,我的记忆中北京路的八珍餐馆宽阔亮堂,不仅有煎饺还有各碟头饭快餐和广式甜品,在海珠区江南西有一家很大又雅致的分店。到了我九岁时,八珍更是发展成连锁店,陆续在天河、白云开起了更大的分店。

为什么我认识的“八珍”和妈妈回忆里的完全不一样?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上网查阅关于“八珍”的创办历史和发展过程,妈妈知道我这个疑问后,也带着我一起去向她的老朋友——“八珍”第三代传人潘阿姨请教。至于出身微寒家境的妈妈为什么会和广州地标餐饮的少东家成朋友?这里面有着一段传奇的故事。

妈妈告诉我,潘阿姨大学毕业时,已经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在经济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潘阿姨的爸爸从白手起家努力打拼成家财万贯的商人。他深知经商成功不是光有知识就行,必须要经历社会的历练。他要求刚离开校门的潘阿姨出去打工从最低做起,潘阿姨经过两年的摸索后选定了从事护肤品的销售工作,妈妈就是读研时去买护肤品认识了潘阿姨,还成了好朋友。怪不得,每次我去吃煎饺,妈妈吃完就走不用埋单,哈哈。

我今年的生日,潘阿姨请我到她新开的门店做蛋糕庆祝,她同时向我细说“八珍”的经营发展历程:“八珍”始创于1956年,原名“八珍菜馆”,是当年公私合营的产物,以经营广式传统小吃为主。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八珍菜馆”由于经营不善,濒临关门的境地。这时,一位姓潘的先生把“八珍菜馆”接了下来。当年他是广州越秀饮食公司经理,知道了“八珍”的情况,适逢当时社会兴起的一波下海经商潮,他看到了机会所在,他说:“当时手上只有8000元,向亲戚朋友借了2万多元,终于凑够钱把‘八珍’承包下来。”那时是1986年,人均月工资只有60元,3万元是巨款。

但是创业的路不会一帆风顺,个中的艰辛风险只有潘老先生知道。还没搬到现址前,“八珍菜馆”地处广州最繁华的北京路路口,但店面却因为门口狭窄,呈T字形结构,难以聚集客人。当时的煎饺只是众多食品之一,而且煎饺炉就放在店铺中央,煎饺的油烟常常满店飘散,让食客感受欠佳,加上没做宣传,生意一度惨淡。

面对这种情况,潘先生没有慌乱。在他的脑海中,打造“八珍煎饺”这个老字号品牌的项目,刻不容缓。潘先生把旧的“八珍菜馆”招牌浓缩为“八珍”,让朗朗上口的店名嵌入客人的记忆中,同时不断改良煎饺灶。另外,他开始了八珍的扩张,在起义路、西濠二马路、细岗市场开设分店,让煎饺成为店内的主打。经过三四年的打造,加上高第街附近地铁站的开通,昔日的老食客以及路过的新食客慢慢回流,老字号“涛声依旧”,充满了勃勃生机。

老字号门口排队人龙越来越长,潘老先生的年龄也越来越大,到了该休息的阶段了,潘阿姨和她先生于2016年正式全面接管生意。谈到为何潘老先生能让“八珍”坚守30年,潘阿姨以12个字来总结:品质把关、员工稳定、成本监控。作为“八珍”的接班人,也曾纠结要不要坚持这份对传统饮食文化执着在现代快节奏的冲击下传统饮食还有没有发展的可能性。

经过几年的探索经营,虽然过程中有各种失败的亏损,她和先生最终还是在对肩负传统广府文化传承的责任心驱使下、在老广们对广府传统饮食的热爱和支持下,把品牌做强做大,他们能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下,把“八珍”这个老字号品牌延续下去,发扬光大。

平台简介&征文启事

南都校探公众号下属的南都非虚构写作成长平台主要面向中小学生,聚合优秀师资,提供别具一格的写作主题,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主写作。每周精选部分优秀作品刊登于报纸,并邀请名师名家点评作品。同时也会不定期举办特设主题征文活动,并提供南都小记者培训课程。

南都中小学生非虚构写作成长平台携手广东省写作学会,重磅推出“粤才小作家”培养计划。即日起至6月30日,面向广东省中小学生(含中职),以“粤见新风貌,传承非遗情——我心中的美好广东”为主题,开展广东省首届“粤才小作家”文学素养展示活动,观察并记录下身边的美好。扫码投稿吧!

图片

编辑:游曼妮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