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不回家,一同笑哈哈”。为帮助深圳家长破解“四点半”难题、打造中小学课后“幸福时光”,自2021年春季学期起,深圳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课后服务政策,“官方带娃”变为现实。而近期,社交平台上关于“取消课后延时服务”的讨论却逐渐升温,引发广泛关注。对此,深圳市教育局及多所学校均向奥一新闻记者表示,课后延时服务仍在正常开展。
深圳课后延时服务取消与否
家长看法两极分化
奥一新闻记者检索社交平台发现,近期,有不少网友围绕“深圳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是否要取消”展开热烈讨论。
记者关注到,部分家长认为深圳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应该取消,此类家长表示,课后延时服务延长了孩子的在校时间,且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孩子学习负担,希望“孩子早点回家休息”。更有自称是深圳某小学三年级的家长在留言中提及,孩子日常大概在晚上10:30-11:00才能在结束当天学习任务后睡觉,睡眠及活动时间不足。
也有双职工家庭的家长反对取消,并表示课后延时服务能够减轻家长负担,“下班刚好接娃”。
还有网友表示“不支持一刀切式取消”,理由是课后延时服务遵循自愿原则,有需要可以参加,不愿意去可以不去。
深圳市教育局及多所学校表示
课后延时服务仍在正常开展
3月12日,奥一新闻记者向深圳市教育局核实了解到,目前深圳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仍在正常推进,学生可自愿选择是否参与。根据相关政策要求,深圳课后延时服务采用“1+1”模式,分为两个时段:第一时段为作业辅导课,第二时段为学生自主报名参加学校的各类社团活动。
同时,记者联系了深圳市宝安区、福田区、龙华区等多所学校询问课后延时服务的有关情况,相关负责人均表示,本学期课后延时服务正常开展,且学生参与率较高。以宝安区一校为例,该校负责人介绍,其所在学校课后延时服务分为两节,时段为15:50-16:35和16:45-17:30,内容包括特色课程及音体美信校队训练。
2021年春季学期起全面实施
半年内深圳市公办中小学100%参与
奥一新闻记者从公开报道了解到,早在2015年9月,深圳就已在全市范围开展中小学“四点半活动”试点工作,鼓励学校利用课后时间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经过3年探索,深圳共有320所学校成为“四点半活动”试点学校。2019年9月,“四点半活动”被正式列入深圳市委市政府民心工程。
2021年2月,深圳市教育局正式发布《深圳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标志着深圳市课后延时服务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根据《实施意见》,自2021年春季学期起,深圳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开展课后服务,原则上安排在正常上课日下午放学后进行,时长1-2课时,结束时间不晚于下午6点。学生和家长可自愿选择是否参与课后服务,以及参与的具体项目类型。学校需确保课后服务项目不布置任何形式的作业,不得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严禁进行集体教学或统一补课。
自《实施意见》实施后,仅半年时间,深圳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100%开展课后延时服务,100%学校课后服务时间达标,全市学生参与率达到96.48%、教师参与率达91.77%,各校学生、家长的满意度均在90%以上。
深圳政协委员曾建言取消课后延时服务
市教育局回应
课后延时服务的初衷是为了落实“双减”政策,减轻家长和学生的经济与学业负担。然而,在这项政策全面深入开展的过程中也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记者注意到,深圳市政协委员曾针对课后延时服务提出相关建议,并获得了深圳市教育局的公开答复。
记者从深圳市政协提案公开官网获悉,2024年1月28日,深圳市政协委员黄志红在一份名为《关于取消深圳市中小学延时服务,让深圳的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建议》的提案中建议深圳取消中小学在校延时服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允许部分学生留下参加文艺、体育等社团活动,但是应严禁各学科补课、变相补课或考试的事件。在黄志红委员看来,课后延时服务初衷虽好,但在实际执行中往往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有学校利用这个时间段进行学科教学或者考试,挤占了学生作业和复习的时间;学生回家晚,作业也并没有比之前减少,睡眠时间相应延后,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024年7月9日,深圳市教育局在对于黄志红委员提案的答复函中明确表示对其取消课后延时服务的建议不予采纳。该局在答复中提到,2021年以来,为帮助家长解决按时接送学生的困难、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深圳市全面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工作,获评2021年度深圳市“我为孩子办实事”十大项目。近年来,深圳市通过不断实践,形成课后服务“深圳经验”,被教育部评为全国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典型案例单位。学校开展课后服务严格遵循学生自愿参加原则,不强制要求学生参加。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前充分征求家长意见、征询学生需求,主动向家长告知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安全保障措施等,由学生和家长自愿报名、自主选课。接下来,该局将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工作,丰富课后服务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 任贺
编辑:任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