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的中国方案答卷: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正多维度惠及世界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即时
原创2025-03-12 12:06
图片

编者按:“十四五”规划进入收官之年,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2025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南都、N视频推出“问答中国式现代化”专题报道,以同题快问快答的形式,深度对话在各领域履职尽责的代表委员,生动展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创新实践。

在当下加速演进的百年变局和动荡不安的国际形势中,世界格外关注“两会时间”里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的风向。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要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发展惠及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我们要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既用好全球市场和资源发展自己,又推动世界共同发展。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南都、N视频记者据此连线多位参加今年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发起同题问答。从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共享防灾减灾中国方案,到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对外宣介,再到为全球南方现代化进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贡献学术力量,代表委员们以自身经历向世界证明中国方案何以深入人心。

同题问答代表委员:

◎ 郑永光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气象局强对流天气重点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

◎ 张水波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兼国际工程管理学院院长

◎ 张颐武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 陶坚 全国政协委员、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 刘显忠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的发展惠及世界’照进现实”

南都: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要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发展惠及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美好愿景转化为丰富实践,你在自己所处的研究领域内,如何用实践作答?

张水波: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如今已迈入第12个年头。在过去数次的实地调研中,我曾去过许多受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普惠的项目。

举例来说,我和天津大学团队参与了整个中亚天然气管道的项目管理体系建设——西起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边境,穿越乌兹别克斯坦中部和哈萨克斯坦南部,再经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入境。

这是我国首条跨国输气管道。对当地而言,它解决了能源出口的问题,使中亚国家摆脱了过去只能依赖俄罗斯中央管道的桎梏;同时为过境国带来了很高的管道运输费收入,在建设期间最高提供了近五千个就业岗位。更细节处,我们带去使用的螺纹钢、直缝管等,还推动了当地工业材料、加工技术的发展。

对于中国而言,中亚天然气经霍尔果斯压气首站入境后输往27个省区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保障了超过五亿名居民的用气,支撑着我国对清洁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这就是“中国的发展惠及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真实写照。

图片

张水波。

再如我参与过咨询和调研的秘鲁钱凯港建设。这是中秘共建“一带一路”重要项目,也是南美首个智慧港口和绿色港口。

钱凯港一期工程将秘鲁到中国的海运时间缩短至23天,节约20%以上的物流成本,每年将为秘鲁带来约45亿美元收入,创造8000多个直接就业岗位。

对于中秘两国而言,贸易效率都有极大提升,出口成本降低后,产品的竞争力也有了,这是切实的好处。而巩固秘鲁衔接陆海、联通亚洲和拉美的门户地位,对整个世界的贸易格局都有巨大的影响。钱凯港成为拉美地区的数据网口,也成为助力全球产业链融通发展的一个基点。两国都有受益,又真正地推动了人类生产的进步,这也是我的实际体会。

刘显忠: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王毅外长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说道,“中俄关系每年都会被问到,但角度每次都不同。我要强调的是,无论国际环境如何变化,中俄友好的历史逻辑不变,内生动力不减”。

去年是中俄建交75周年,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三次面对面会晤。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俄两国曾分别在亚洲和欧洲主战场浴血奋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付出了巨大民族牺牲,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中俄两国的关系如何发展,受到了世界的瞩目。

我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俄罗斯历史及中俄关系史。近年来,我和我的团队在集体编撰一套中俄关系档案汇编,为更好地研究和认识中国新型国际关系、促进中俄交往提供学术基础。

当前的中俄关系超越冷战时期的军事政治同盟模式,具有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性质。面对动荡变革的世界格局,中俄关系经受住了风云变幻的考验,成为当今世界大国和互为最大邻国关系的典范。

张颐武:事实上,中华文明现代性转型的核心问题就是,能否为人类社会提供一种全新的文化选择、制度与模式?能否构建起符合自身和人类发展规律的世界秩序观?而我所做的都是文化交流的工作,就是为中华文明的现代性转型、为中国文明“走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国声音打基础。

2024年11月,我参加了在法国多维尔市举行的第六届中法文化论坛,之后又到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实地交流,为他们带去中国本土文化创意产业等发展状况的第一手资料。这也是为强调推广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的名言的实际工作,“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几句话是对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注脚,也是对其路径和方法的阐释。

我们常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但“越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同样成立。中国文化中更加易于被其他文化普遍理解的内容,反而更加容易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在对外文化传播中,只有具备“可译性”的文化才能更好地被了解。而我们在做的就是“互译”的工作。

“为21世纪全球南方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南都:全球南方国家共同迈向现代化是世界历史上一件大事,也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史无前例的壮举。你如何看待近年来中国在全球南方现代化进程中所贡献的力量与成就?

张水波: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曾指出,“一带一路”合作正从“大写意”进入“工笔画”阶段,把规划图转化为实景图,一大批标志性项目和惠民生的“小而美”项目落地生根。

对此,我深有体会,我曾在海外实地参与过许多项目的建设。有一个典型案例是非洲塞内加尔的乡村打井项目。

今年2月,二期项目开工,计划新建和修复85口水井及89座水塔,铺设1450公里供水管线,新建5座地表水处理系统,新建300个集中供水点,帮助18200个家庭实现供水入户,配套新建牲畜饮水槽85个,覆盖除达喀尔以外13个大区,这对解决塞农村地区饮用水供应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图片

2023年3月20日,在塞内加尔久尔贝勒区的泰内富勒村,水井协调员马马杜·迪恩(右三)帮助村民取水。新华社发

实际上,中国政府援建老挝的玛霍索综合医院大楼,为毛里塔尼亚带去的饲草料种植技术,中国医疗队为蒙古国、斯里兰卡等多个国家患者实施的白内障复明手术等等,这些都是响应号召的“小而美”项目。

如今,我们正在尝试用更文明、更和平的方式将新兴的产业和资源带到全球南方国家,一方面为14亿中国人民的发展寻找更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也为全球南方国家加入现代性进程提供基础,这是一种产业梯度的互补。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全世界提供了一个公共平台,在此平台上,我们与全球南方国家加快产业的互相交流,挖掘双方的内生动力,这是负责任的大国所做的事情。

郑永光:近年来,我国气象国际合作取得新进展。中国的风云气象卫星正在为全球132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观测数据免费共享。

2023年11月,卫星遥感综合应用平台“风云地球”国际版正式发布,科摩罗、津巴布韦等非洲国家首次实现利用风云气象卫星监测森林火灾。36个国家成为风云气象卫星国际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注册用户。自2019年底以来,中国气象局通过风云气象卫星和世界气象中心(北京)响应国际应急服务请求160余次。

图片

郑永光。

2024年11月,由世界气象组织(WMO)和中国气象局联合主办的世界气象中心(北京)新技术和产品国际研讨会在广州举行。会议提出了一个人工智能(AI)临近预报的示范计划,今年将在广东深圳就各国的AI算法进行比对,希望能够选出合适的算法,让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也能使用到基于AI技术开发的临近预报产品,提高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防灾减灾能力。

气候变化加剧背景下,极端天气确实已成为全球共同挑战。上述AI临近预报示范计划,其实也是响应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倡议的一部分。

中国正在共建云端早期预警系统,共享防灾减灾中国方案。“气象早期预警业务平台”被纳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果;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上,中国首发《早期预警促进气候变化适应中国行动方案(2025—2027)》,释放出新的合作信号。云端早期预警系统现在已经在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亚、所罗门群岛等落地适用。

2024年,几位外国元首来华访问期间,专门到访了中国气象局,这在过去是很罕见的。我在中国气象局工作了20余年,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外国领导人过来直接表达合作的意愿。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席列斯特·绍罗也在来访时,盛赞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令人印象深刻。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是我们最核心的理念。

陶坚:我注意到,需要关注的大趋势是,世界百年大变局下全球南方的实力日益壮大,有力地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王毅外长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表示,“如今全球南方经济总量全球占比超40%,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80%,已经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带动全球发展、完善全球治理的关键力量”。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去年中非合作深化以及“全球南方现代化”建设框架的成型,格外受到世界瞩目。

正如总书记所说,“没有中非的现代化,就没有世界的现代化”,中非共逐现代化之梦必将掀起“全球南方现代化热潮”。

图片

2024年9月5日上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新华社发

现代化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国都不能掉队。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也是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显著标志。中非携手推进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将为21世纪全球南方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提供最大机遇。

“开放型世界经济亟需中国的确定性”

南都:2024年的中国外交为动荡不安的世界注入了宝贵的稳定性。2025年的国际形势可能会更加变乱交织。立足充满挑战的当下,你认为,应如何在新变化中寻找新机遇?

陶坚:当前,开放型世界经济正面临特朗普2.0的冲击,亟需中国的确定性。这也是中国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塑造有利外部环境的重要节点。

特朗普就任以来,大力推行“美国优先”,尤其是他暴露出对别国主权、领土及自然资源的赤裸裸野心。

在我看来,以收取“对等关税”为标志,特朗普启动了对世界的“全面经济胁迫”,不仅加剧全球供应链紊乱和经济波动,还会颠覆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对原本就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的世界经济造成难以承受的打击。

中国一向主持公道和正义,积极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对于当下的世界来说,角色更为凸显、作用不可或缺。

图片

陶坚。

近来,越来越多国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中国,希望加强与中国合作,以此抵消因美国外交政策重大改变造成的经济低迷和政治混乱。一向傲慢的某些欧洲国家,也意识到了长期被视为最稳固的经济伙伴美国所暴露出的致命危险性,纷纷向第二大经济强国中国示好。

在我看来,中国将会如何推动各国共同应对特朗普2.0的冲击,有以下几个看点:比如强化多边机制,抵御规则解构风险;深化区域合作,培育贸易新生态;推动技术协同,优化全球价值链;发挥“一带一路”的枢纽作用,为众多沿线国家提供宝贵的支持;此外,不少发展中国家迫切希望中国增加发展援助,新兴经济体在应对美国的关税战方面也很想得到中国的助力。

中国正在以高度确定性来应对美国给世界带来的不确定性,以坚定斗争和灵活策略来回应挑战,以巨大耐性来推进合作共赢。中国的对美政策一直以来都是相当稳定和连贯的,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的战略定力和国际信誉,以及搞好中美关系的十足诚意。

张颐武:据我观察,越来越多的案例告诉我们,“文明互鉴”包含着许多非常“具体”的传播,正在鲜活且真实地走入大众之中,或是按我们现在的提法,叫“新大众文艺”。

十多年前,《媳妇的美好时代》这类电视剧,已经在非洲国家开始流行。现在,《甄嬛传》这类具有更加鲜明的中华文明特色的古装剧,也取得了不错的“走出去”效果。

图片

张颐武。

这其实也是让去年小红书上热闹的“社交媒体大迁徙”得以实现的基础。海外网友来到中国平台,一“对账”就能真实认识到中国发展的状况,他们看到许多在中国旅游的博主,与友好且有梗的中国网友交流,再将这些见闻反向输送回去。

“文明互鉴”也可以是一个非常丰富、“毛茸茸”的、充满活力的过程。中国的日常生活方式、生活经验、习俗情感、都市景观都是很有魅力的。这也是和而不同、多元沟通、多元交流的另一个重要角度。

张水波:对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而言,本土化经营其实是一大挑战。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工人、商品都是靠低成本、高效率来获得竞争力。但如今,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工人在海外的劳动力价值也提高了,从成本角度上来说,我们需要本土化。

另一方面,从项目东道主国家的地缘政治角度而言,各国就业都是一件大事、一个难题,因此,他们也希望“一带一路”到哪儿,就能在哪儿使用尽可能多的“当地元素”,包括材料、设备、人员。这就是中国企业未来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发展的未来方向之一。

另一个挑战则与我在今年全国两会的建议有关,就是要加强对企业外派人员的安全培训。在一些国情较为特殊的国家和地区,存在地缘政治风险、民粹主义盛行以及一些其他突发事件,面临这样的客观现实,我们也应做好相应的防范,从宗教文化、法律法规等多方面加强安全教育,并将此纳入企业管理。既要有“健康安全”的方向,也要有“健康安全”的能力。

“推动中国方案深入人心”

南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是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给出的中国方案。站在新的十字路口,你对“中国方案何以深入人心”有什么新的展望?

郑永光:气象工作也应持续服务好中国特色大国外交。2023年,所罗门群岛举办了太平洋运动会,中国气象局专门派遣专家前往指导运动会期间的天气预报。在诸如此类的合作基础上,要继续与非洲、亚洲、南太平洋等区域重点国家共建云端早期预警,助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其次是要建立全球/区域气象产品供需“揭榜”机制。当海外国家和地区出现气象服务需求时,国内单位“揭榜挂帅”,凭自身能力竞争项目,通过这种海外竞争促能力提升。

此外,要继续举办中阿、中国-东盟等主场活动,推动中美大气科学合作,加强与欧洲国家及国际组织合作。推进气象人工智能、早期预警等技术标准国际化。做好IPCC第62次全会承办工作,展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成就与经验。在防灾减灾领域推动中国方案深入人心,要靠切实的能力和深化的合作。

图片

中国曾“派出”风云气象卫星协助菲律宾、越南应对“山竹”。新华社 发

刘显忠:当然,之前所说的中俄关系档案汇编工作还在继续进行中,这项工作可以为我国外交决策、为继续深化对俄罗斯的文明、文化、政治、社会等方面的认识提供学术积累,也有助于增进中俄民心相通。

另一方面,我现在也在关注俄罗斯正在实施的一系列文化政策,包括在捍卫文化主权、捍卫历史真相等方面的具体举措,以此为我国提供借鉴。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应从其中汲取更多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构建对历史的客观叙事。

陶坚:当前一些西方国家想“踢开梯子”,试图固化“中心-外围”的全球分工格局,不择手段将全球南方锁定在价值链低端。若不能破解这一困局,不仅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难以进展,还会拖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进步伐。因此,我计划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放到全球南方现代化进程的新维度加以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已经为这项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养分。比如,我国的脱贫攻坚事业对全球南方现代化,除了有普遍性的启示之外,尤其重要的是,证明了“现代化的愿景应把人的尊严和生活质量放在中心”。全球南方现代化从一开始就要重视推动平等和社会正义,确保经济发展能够切实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得到实惠。

“问答中国式现代化”专题报道

总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执行策划:王佳

统筹:南都记者 向雪妮

主笔:南都记者 张倩寒 马辉 

采写:南都记者 肖玥

编辑:张倩寒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问答中国式现代化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