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人民出版社重磅推出新书《陈寅恪四书》。这是广东知名历史学者张求会教授关于陈寅恪研究的一部集大成之作。近二十年来,中国知识界催生了一轮又一轮陈寅恪热,至今热度不减。随之而来的是研究陈寅恪的文章、著作层出不穷,此中良莠不齐。张求会教授积三十年治学之功,以“无征不书”的严谨态度,或钩沉拾遗,或发皇心曲,或激浊扬清,或正视得失,铸就《陈寅恪四书》这一陈学研究之力作。全套书以《馀生流转》《古调犹弹》《世外文章》《尔尔区区》四部曲,构建起多维立体的陈寅恪研究体系,既还原历史现场,又破解学术悬案,更彰显陈寅恪人格与学术的现代价值。四书既独立成章又互为经纬,从生平考述、人际交往、文献整理、研究评骘四个向度全面还原陈寅恪的学术生命与精神遗产,堪称研究陈寅恪的典型范例。
第一书《馀生流转》,书名来自陈寅恪的诗句“馀生流转终何止,将死烦忧更沓来。”本书的副题是“陈寅恪的生前身后事”,勾勒了陈寅恪1948年之后的命运。书中所收十篇文章,以时间为序,连缀起陈寅恪最后二十年的“流转史”。既探究陈寅恪在战乱中托寄书籍留下的悬疑,又剖析战乱后陈寅恪的“去留”与“出处”,更关注陈寅恪在迟暮之年的爱恨情仇。起始于肉身“流转”,终结于魂魄“永驻”,堪称半部陈寅恪心史。
第二书《古调犹弹》,副题是“六位学人日记中的陈寅恪”,本书铺陈的是夏鼐、刘节、郑天挺、陈君葆、梁方仲、竺可桢等六位学人与陈寅恪的交往史,表彰的是变雅之声盛行而犹弹古调的仁德义举与真情实谊。在聚焦这六位学界名流的同时,作者还尤其关注那些久被遗忘的“小人物”,如张向天、罗文柏、罗慕华、梁受洪、谭幹、李宗瀛、王庆菽等,在一幕幕以陈寅恪为主角的历史场景中,他们也是重要的构建者。书中文章以多位当事者的日记(旁及个人记事、笔记、书信)为原始材料,通过原始文献与私密性极强的第一手记录,以严谨的史料互证与细节比对,还原了一段段真实可考、充满温情和善意的陈寅恪交往史。
第三书《世外文章》则探究陈寅恪(唐筼)集外文之真假。所收13篇文章,皆与陈寅恪的集外文有关,包括披露了陈寅恪佚文《敦煌本〈太公家教〉书后》,公开了陈氏为《宋诗精华录》所作19条批注,以及对已刊陈寅恪致董作宾两通函札做出订补、考证出代替陈寅恪写信的“念和”究竟为何人,等等。后六篇辑录了陈寅恪、唐筼多封佚札,个别存疑信札也在此公之于众,以推进研究之深入。围绕陈寅恪集外遗文的发掘与整理,作者既强调真迹信札“以物证文”的校勘价值,亦探讨赝品中可能潜藏的文本真实性,以“物文互证”为研究框架,以“不信不弃”的辩证态度对待存疑文献,拓展了陈寅恪研究的文献基础与路径。
第四书《尔尔区区》的副题是“陈寅恪研究之再研究”。本书是和陈寅恪研究直接相关的一部学术评论集,所录文章跨越十余年,评论范围涵盖在此期间陈寅恪研究的最重要成果,如《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陈寅恪诗笺释》《也同欢乐也同愁:忆父亲陈寅恪母亲唐筼》《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初稿)》《吴宓与陈寅恪》《学人魂:陈寅恪传》《守望:陈寅恪往事》《陈寅恪和他的世界》《闲话陈寅恪》著作等,作者以史料考辨见长,其中表扬与批评都建立在此基础之上。此次汇编成册,作者做了全面修订,言必有据、论而有力则一如既往。
《陈寅恪四书》作者张求会,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长期从事义宁陈氏家族研究,出版专著《陈寅恪的家族史》(2000)、《陈寅恪丛考》(2012)、《陈寅恪家史》(2019),编辑整理《同照阁诗集》,合作编纂《陈宝箴集》。
2025年3月15日(周六)下午,张求会教授将做客在广州学而优书店举办的《陈寅恪四书》新书首发式。张求会教授将分享他的写作心路历程,并和学者胡文辉、书评人乔纳森对谈,让读者看见一个“不一样的陈寅恪”。
编辑:刘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