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未来计划”第二期“媒介剧场——青年艺术家的选择与实验”正式开展。展厅位于一楼2号馆,展期至4月6日。
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院长罗奇曾在“未来计划”项目发表中表示:“我们希望做一个年轻的、能够影响或推动未来艺术动向的展览,这就是‘未来计划’的由来。”2024年10月,广州艺术博物院首个当代青年艺术家扶持计划——“广州信号: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作品展”应运而生。而第二期“未来计划”则继续延续了罗奇院长对广州艺术博物院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期许,以“媒介剧场——青年艺术家的选择与实验”为主题,将时间线往前回溯,把视野聚焦在四位青年艺术家——曾曦、孙佳兴、谭景聪、谢桐身上,他们以各自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艺术表达方式,回应着快速变化的艺术语境和社会环境,并展现了当代青年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中的实验精神与多元探索。
“媒介剧场”:传统与当代的交会
在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传统艺术以纸绢、布帛等旧媒介作为依托,构建了经典的视觉语言体系。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旧媒介的革新与拓展极大地扩张了当代艺术发生的可能性。对于有实验精神的年轻艺术家而言,这意味着打破既有的规则与框架,挑战传统的边界与定义。不仅是对旧有创作方式的突破,更是对创新精神的渴望。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为何目的、无论用何媒介,都可以使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得以最自由地延展。
本次展览推出四位青年艺术家,正是这种创新精神的践行者。他们通过不同的媒介和材料,展现了各自对当代艺术发展的思考。艺术家曾曦以形态各异的镜面不锈钢材质作为依托,用环氧树脂、菲涅尔镜片、铁粉、氧化剂等材料构建出作品中的“第二视网膜”。试图通过“二维装置”与非常规材料的结合打破传统的艺术观看方式,营造一种以“观众、作品和空间”三者合一的新的观看方式。而艺术家孙佳兴的作品则以当代绘画为起点,后延展至动力艺术与装置等多种表现形式。从2015年开始将动物皮毛的表层图像引入绘画和雕塑中,寻找自然中的抽象化表达,并强调物质的自发性与原生态的状态。艺术家谭景聪的作品专注于研究跨媒介,涵盖绘画、涂鸦和影像。力求将绘画中的诗意趣味结合当下人文景观、流行文化等展开实践,激活传统美学与现代技术的碰撞,并通过数字技术与传统材料的结合,探讨关系美学、新旧交替的关系以及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界限。艺术家谢桐则将综合材料和架上绘画两者相结合,利用天然木皮自然而成的颜色、纹路、图形进行再图像的改造拼接。试图在时代科技、智能化、工业化的文化语境背景下,保持着绘画作品中的人为感性与创造性。
无论是工业化时代大背景下的理性与感性,还是对于自然世界中物质性的原始感知,通过四位青年艺术家的作品,都可以使观众感受到当代艺术发展的创新性与实验性,也可以使观众深入思考艺术表达形式背后的社会、文化与环境议题。
“多维思考”:自我内心、社会环境与艺术本质
在“媒介剧场”中,艺术家们的作品不仅是对媒介的实验与探索,更是对自我内心、社会环境和艺术本质的多维思考。青年艺术家们通过不同的媒介和材料,构建了一个充满张力与对话的“剧场”。展览中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年轻艺术家们对时代大背景下关于何为艺术的回应。
曾曦《视网膜·68》,110×110cm,镜面不锈钢,2023年。
曾曦《时间像素》,170×90×400cm,菲涅尔透镜,不锈钢,玻璃,2020年。
如曾曦的《视网膜》系列作品,基于观众所处的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以及看到的内容,便会呈现出不同的视觉信息。通过镜面不锈钢材质的反射与折射,让观众在观看作品的同时也看到了自己。“视网膜”作为眼睛的视觉媒介,在不进行“观看”这一行为时,便会失去其物理意义。“观看”机制的启动是物象通过晶状体折射到视网膜上的视神经并连通到大脑,再通过大脑的生物转译机制,便让我们看到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物象。作品对于“观看方式”的发问,是想探讨和反思我们所看到的东西是不是真正现实生活中的所有东西,一旦有要素缺失,没有被百分百的观看到时,就会呈现出一个不完整的状态。
孙佳兴《列尼维文的寓言N0.2》,尺寸可变,木,皮毛,2024年。
孙佳兴《关于皮的研究—第82号》,232×198cm,布面油画,2023年。
而孙佳兴的《关于皮的研究》系列作品,则是通过对自然肌理的细微观察,以皮毛为主要元素进行创作。在雕塑作品中,艺术家使用的表皮材料是一种真实的客观存在,然后将其附着在一个虚构的造型之上。那么虚构之后的雕塑作品便是自然状态和人为创造的呈现。而其绘画作品则与之相反,通过人为的材料去描绘一种真实的客观存在。对于艺术家而言无论是架上绘画还是雕塑装置,单纯的讨论技术语言都没有任何意义。孙佳兴试图打破传统绘画中“程式化”的技术表达,削弱传统艺术中对“意义感”的叙事追求,用“正与反”、“虚构与现实”的对立方式去表达个人对艺术发展中“意义”的本质探寻。
谭景聪《一往情深》(局部),5×180cm,金属,海绵,2020年。
谭景聪《给维纳斯》,110×100cm,综合媒介(木板、金属、投影),2025年。
谭景聪的艺术探索多元且统一,波谱风的明艳色彩是人们对他的第一印象。作品从架上绘画中的规整方框中跳脱出来,主要以异形画布、装置和多媒体技术为主要表现形式。作品《一往情深》探讨了亲密关系中的“关系美学”。在《一往情深》中,谭景聪发现工人们在切割东西时,一定要垫一根长管作为缓冲。作品中的长管便是那条缓冲管,被自然又人为的反复切割,留下了无数痕迹。再用柔软的“爱心”去填充这根被切割了无数遍的长管,这一切的行为仿佛在象征着某种执着的爱情,不管你怎么伤害它,它的内心都是充满爱意的。而谭景聪的数字艺术作品《给维纳斯》、《视》等,则将多媒体技术与平面的艺术形式相结合,通过虚拟与现实的交织,探讨了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谢桐《方·圆03》,84×42cm,综合材料,2021年。
谢桐《游园记》,70cm×80cm,布面油画,2024年。
谢桐对于个人创作意识中的“偶发性”与“顺势而为”有着天然的迷恋,结合其自身学习与工作的经验,不管是对于自然环境中关于木头纹路的感知,还是对于自然风景的关注与记忆,都丰富了其对于艺术风格探索的表现形式。天然不可逆的纹路是木头自由生长的结果,每片被自然界留存下来的木纹样式都仿佛“开盲盒”般的行为。作品《方与圆》系列便是利用每张不同纹路的木皮,顺其“势”而绘,展现出一种材料与绘画形式结合的和谐对话。而在当今人工智能盛行的发展趋势下,反而唤醒了谢桐对于自然景观与自然生态的关注,又使其创作出了一批具备表现主义色彩的《游园记》系列,其中色彩的“偶发性”便是谢桐在工业化时代背景下对于自然环境中人为感性的主观表达。
艺术的创新从来不是单一的提出问题或给出答案,它既是问题也是答案。希望青年艺术家们在回溯过去与面对未来的同时,不断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这种往复的过程正是艺术创新与文化振兴的关键所在。
据介绍,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未来计划”项目自去年启动以来,希望推介广州乃至全广东的艺术家,通过个人作品的展现,实打实地对年轻艺术家起到推动作用,从而逐步撬动广东的艺术生态。
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庄家茵 通讯员 穗艺博宣
图片由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