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发现,在严监管背景下,保险从业者“禁入”已经进入常态化。2025年以来,多名保险从业人员因违规被终身禁业,涉及诈骗、承保无保险利益的标的、虚假理赔等行为。
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信息:
2025年3月,因实施诈骗行为,时任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紫阳支公司高滩营销服务部代理人唐志瑛,被终身禁止进入保险业。
2025年1月,因对不具有保险利益的保险标的承保并理赔,安诚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诚财险”)重庆分公司巫山支公司被罚款35万元;时任安诚财险巫山支公司农险业务员叶茂,被终身禁止进入保险业;时任安诚财险巫山支公司经理刘伟被警告,并处罚款3万元。
另据记者不完全统计,2024年亦有多名保险从业者被终身禁业,涉及中国人寿、泰康人寿、中国人民财产保险等多家知名险企。这些人触碰了哪些红线?记者梳理发现,在人身险领域,禁业原因主要集中于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客户到期存续、盗窃客户资金、欺骗投保人等方面。
如:2024年1月3日,监管网站披露,时任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古冶支公司银行保险部经理王雪亮,因为非法吸收客户到期续存或新增客户的存款用于投资和出借等方式获利,被给予终身禁止进入保险业的处罚。
2024年5月7日,监管网站披露,时任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洛阳分公司个人保险代理人李乐毅,因为欺骗投保人,被终身禁业。
2024年9月30日,监管网站披露,泰康人寿天津分公司滨海支公司时任个人保险代理人刘某,因盗窃客户资金,犯盗窃罪,被处以终身禁止进入保险业处罚。
在财产险领域,禁业原因主要集中于编制虚假资料、进行虚假承保理赔等方面。
如:2024年1月24日,监管网站披露,时任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沙湾支公司经理助理、副经理马金光,对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沙湾支公司农业保险业务虚假承保,虚假理赔事项负有责任,被终身禁业。
作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中国保险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2024年全年,中国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5.7万亿元,同比增长5.7%。保险市场快速扩张的同时,保险业面临的潜在风险也在不断增加。有业内人士称:保险业最容易出问题的就是销售环节。在他看来,尽管保险代理人队伍良莠不齐,有些违规行为属于个人行为,但保险机构更需要加强风控和培训,严格审核员工资格。
记者留意到,早在2020年5月,原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落实保险公司主体责任加强保险销售人员管理的通知》就指出,保险公司应严格培训管理,将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规范等作为销售人员入职和在职培训基本内容,每人每年培训时间不得少于30小时。《保险公司管理规定》第五十五条也提到,保险公司应当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部管理,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
保险行业的销售不规范行为,也是金融监管部门近来持续发力的监管重点之一。在2024年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法规司司长王胜邦强调,未来将通过现场检查、稽查、行政处罚与监管强制措施,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针对保险业长期以来存在的销售误导、理赔难等问题,进一步加大整治力度。
与此同时,针对销售人员个人的处罚力度进一步增强。2024年12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在《关于强监管防风险促改革推动财险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加强数据真实性监管,强化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管理,夯实经营数据基础。完善财险重点领域业务经营规则,强化承保理赔监管,重点整治虚假承保、虚假理赔、虚假退保、虚列费用、虚挂保费以及侵害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等突出问题。坚持严查重处和机构人员双罚,推进行刑衔接。强化公司对违法违规问题严肃内部追责问责。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管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