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小时候身体不太好,如果能学医,或许就能帮助更多像我这样的人。”惠州市龙门县龙江镇石前村卫生室医生刘家福讲述了学医从医的初心。
秉持治病救人的初心,刘家福扎根惠州乡村一线十余载,成为石前村1200名村民的“健康守门人”。
3月25日,刘家福在2024年度广东“微文明之星”致敬礼上讲述了自己的从医故事。
惠州市龙门县龙江镇石前村卫生室医生刘家福(右一)。
“学校教育我们要以人为本,把病人的痛苦就当作自己的痛苦去解决问题。”毕业后,刘家福没有踏入城市医院的大门,心中那份对乡村的眷恋和对救死扶伤的执着,让他毅然决定回到农村。
“有的村民有一些小的疾病,我尽量能在村里帮他解决,都尽可能在卫生站治疗好。把村民们的健康素养、卫生站医疗水平等各方面逐步提升上来,例如一些常用药,村民不用再跑到镇上去买,我就觉得很知足。”刘家福对南都记者说。
慢性病管理是乡村医生日常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一个药箱,一台摩托车,就是刘家福入户随访的固定“搭档”。
“我这里都是一些常用的工具,并不昂贵,但很有用处,比如血压计、血糖仪、听诊器,一天下来,我要去随访5户人家左右。”刘家福介绍。
面对村医工作的琐碎与挑战,刘家福没有止步于传统模式。他敏锐地察觉到公共卫生管理中手工操作的弊端,结合自己在卫生院工作的经验,创新性地开发出了一套电子表格管理系统。
“每次随访,我都会把村民们的心率、血压、服药情况等相关信息记在通讯录里,回来上传到表格系统里。”刘家福介绍。
这套被他称为“工位小导航”的系统,为每位患者建立独一无二的健康档案,随访日期、病情进展、重访记录等信息一目了然。这一创新不仅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错误率,更让村民的健康管理变得更加精准和高效。
“阿叔,最近睡得好吗?”话家常是刘家福入户随访时与村民拉近距离的方式。在刘家福看来,和村民从家常聊起,才能了解到更详细的病情信息,村民才更愿意配合检查和听从医嘱。
在刘家福的眼里,每一位村民都是家人。有一次,一位90多岁的阿公外出去买小狗,晚上回来找不到家,就坐在卫生站门口。凌晨4点多下班的刘家福发现后,立刻把他送回了家。
还有一次,一位老人家走路摔了一跤,头部磕破了皮,刘家福接到电话后就立刻过去为他包扎,却没有收取一分钱。“就是举手之劳啊,老人家他没多大事,我心里就挺开心的。”刘家福说。
这样的故事,在刘家福的村医生涯中数不胜数。无论是90多岁走失的阿公,还是半夜急诊的孩童,他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他们身边。
刘家福深知,预防胜于治疗,因此在日常工作中,不遗余力地推广中医养生知识,引导村民改善高盐饮食习惯,让健康的生活方式深入人心。“让他们从健康理念的改变开始,逐步去改善以往的生活习惯,通过宣传,让村民慢慢养成更为健康的饮食习惯。”刘家福说。
除了日常的接诊和随访工作,刘家福还为龙门县石前村的文旅产业发展默默付出。
乘着“百千万工程”的东风,石前村的广东省重点项目景区鹿鹰科普生态园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游客。每逢节假日,刘家福的角色就会从“乡村医生”转变为“景区医生”,将医疗服务前移至景区,定期为景区工作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和急救培训,助力景区日常医疗安全保障。有一次,一名游客在景区突发心脏病,刘家福和同事们立刻在现场做了及时的医疗处理,挽救了游客的生命。
乡村医生的工作或许枯燥,但刘家福却从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对于乡村医生的未来,他满怀期待,“乡村医疗正在一步步变好,我相信会有更多年轻人能加进来,为百姓们做更多实实在在的事。”
采写: 南都记者 叶孜文 赵青 实习生郝心欣
视频/摄影:吴泽嘉 钟锐钧 郑鸿杰
出品:南都政务新闻部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凡人善举,闪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