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3月24日奥一新闻发布《深圳多地铁口遭“电鸡”围堵,行人车缝中跳“芭蕾”!》及《基层执法陷“无据可依”!深圳如何补课?代表、委员献策》两篇报道以来,“深圳电鸡围城”现象引发市民广泛讨论。
● 深圳多地铁口遭“电鸡”围堵,行人车缝中跳“芭蕾”!记者实探追问
奥一新闻注意到
截至3月26日
市民与网友
纷纷就#深圳电鸡围城#现象
提出可行性建议
呼吁构建“疏堵结合”的长效治理机制
三大方向破解治理困局
奥一新闻梳理网友留言发现,从智能监管强化执法到调动公众协同治理,市民对“电鸡围城”治理提出了不少可行性建议。
其中,网友们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提出建议:
严格执法与柔性引导结合
部分网友认为,在源头上,需要对电动自行车的数量进行控制;在执法上,需明确电鸡违停管理和执法主体,加大监管力度,必要时可用罚款、实时举报、随手拍等手段对违规车辆进行处罚。同时,需加快《深圳市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定》立法进程,明确各部门权责清单,将电动自行车治理纳入街道年度考核等。此外,还可运用技术手段辅助管理及执法,如推行“智能号牌+电子围栏”技术、推行违停AI抓拍等。
扩容停车设施与优化接驳
另外,有部分网友指出,关键不是各种处罚和限制,而是停车位不足。可以考虑电动车双层停车架、增加高峰期地铁站接驳车等措施。
强化规划与公众参与
此外,还有网友提到,提高市民素质很重要。街道、社区需要一起号召居民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奥一新闻记者注意到,除了建议之外,许多网友也提到电动自行车治理是城市治理普遍存在的难题之一,不只有深圳,其他不少城市都正在面临这一困境,请大家理性看待。
与城市对话
城市由个体构成,治理由细节构成,而城市的向心力由无数人和细节构成。治理的核心在于协调多元主体的利益,如何让多元治理的主体纳入治理的政策制定和执行当中?由南方都市报、奥一网、南方民间智库联合深圳大学全球特大型城市治理研究院推出《走好新时代网上群众路线大调研——与城市对话》栏目,聚焦市民关注的细节问题,汇聚民间智慧,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不仅为城市凝聚共识,更实现议题的共治链——建立“议题发现-深度调研-方案共创-政策转化”全流程机制;实现多城协同体——针对跨区域治理难题,联动超大城市开展“云端会诊”;实现双向赋能场——既是解决问题的议事厅,也是治理创新的试验田。通过公众参与、专业建言与政策反馈的深度互动,在街巷治理中雕琢温度,在数字治理间丈量精度,让城市进化与民生福祉同频共振。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 蔡诗妍
编辑:蔡诗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