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政协委员唐国雄:活化工业文化遗存,讲好工业创新故事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中山
原创2025-03-27 17:19
图片

今年中山两会,中山市政协委员、汇业律师事务所负责人唐国雄带来了《关于抢救保护和转化利用中山工业文化遗产》的提案,建议通过筹建中山工业文化博物馆、展览馆等方式,活化利用工业文化遗存。以实物展示、多媒体演示、场景复原等多种形式,生动讲述中山工业创新发展故事,弘扬中山人的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为中山工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为中山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

图片

唐国雄表示,中山在中国走向开放、融入世界的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中国第一家轮窑砖厂——香山机器制砖厂,作为中山近代工业的开山之作,拉开了中山工业发展的大幕。此后,中山第一家发电厂石歧迪光电力灯所、第一家大米加工厂卫生米机厂、第一家机器织布厂朱英利织袜厂、第一家机器维修厂合和隆修理机器店,以及至今仍享誉全球的咀香园杏仁饼厂等诸多企业相继诞生并蓬勃发展。

1949年后,中山县政府确立工业为农业服务的方针,通过财政拨款,大力扶持农具厂和粮食加工厂等涉农企业。国家“一五”计划期间,在今中山黄圃建设的中山糖厂意义非凡,其研发的带式真空吸滤机等技术,广泛应用于其他制糖企业,为中国制糖业摆脱对进口设备的依赖、实现“中国制造”奠定了基础。1953年,广东省政府在中山县岐江河畔(今岐江公园)投资兴建大型造船厂粤中船厂,成为中山工业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山对市属国企进行重组,组建了精洗化学工业集团公司、玻璃工业集团公司等十大工业集团公司,即中山工业史上赫赫有名的“十大舰队”。同时,中山的民营企业也成绩斐然,小霸王、爱多、乐百氏等品牌红极一时,广告人李光斗也凭借其卓越的营销能力,推动众多知名家用工业品走进千家万户,被誉为“中国品牌第一人”“中国事件营销开拓者”。

“令人遗憾的是,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社会各界,对中山这段辉煌的工业历史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唐国雄表示,在当下强调“以制造业立市”“工业强市”“文化兴市”的时代背景下,深入研究中山工业历史文化,不仅能够提振士气、增强发展信心,还能从过往经验中汲取智慧。因此,当务之急是对中山的工业文化遗存进行全面抢救、系统保护与创新性转化利用,提升中山工业文化旅游的竞争力与影响力,为中山“文化兴城”“百千万工程”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唐国雄建议,各级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工业文化遗存对“制造业立市”“文化兴城”及“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推动作用,将其提升到战略高度。在组织架构上,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或协调机构,负责统筹工业文化遗存的相关工作;政策方面,制定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土地使用优惠等;资金上,设立专项保护与开发资金,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积极与专业人士、专业机构开展充分协商与协作,对全市工业文化遗存展开全面盘点与普查。在掌握详实资料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系统的保护利用规划。规划要明确保护范围、保护级别、开发利用方式等内容,并细化抢救、保护与利用的具体实施方案,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落实。

借助市内外专家学者以及相关机构的力量,如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中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山市工商联、中山市政协文化文史委、中山市香山工业文化研究院及相关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组织开展中山工业文化遗产的专题研究。深入挖掘工业文化遗产背后的历史故事、技术创新、企业发展经验等,形成具有深度和广度的研究成果。

创新性地转化利用研究成果,通过筹建中山工业文化博物馆、展览馆等方式,活化利用工业文化遗存。以实物展示、多媒体演示、场景复原等多种形式,生动讲述中山工业创新发展故事,弘扬中山人的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为中山工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为中山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

采写:南都记者吕婧 刘贤沛

摄影:南都记者吴进

南方都市报中山新闻部两会报道组 出品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聚焦2025中山两会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