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绿城中国一纸公告引发市场关注。掌舵近七年的张亚东因工作安排辞任执行董事及董事会主席。
中交系老将刘成云,获委任为新一任董事会主席、公司非执行董事以及薪酬委员会及提名委员会成员。
绿城的“张亚东时代”
公开资料显示,张亚东1968年出生,曾就读于辽宁大学,大连轻工业学院,厦门大学,拥有博士学位,并曾在大连市政府担任重要职位。
2018年8月,绿城中国宣布由接替曹舟南出任行政总裁;2019年7月,宋卫平及刘文生辞任绿城中国联席主席,张亚东成为绿城历史上第二位独立的董事会主席。
2019年,在张亚东主导下,绿城开启了多场大刀阔斧的组织架构及人事安排的变革,同时推出“战略2025”规划,即2025年销售规模要突破6400亿元,并誓言将绿城打造成“TOP10中的品质标杆”。
经营层面,2019年绿城顺利跨过2000亿元销售额大关。2020年-2024年,销售规模也一直稳定在2000亿元以上,其中2021年-2023年销售额超3000亿元(含代建项目)。
不过2024年,面对行业深度调整,绿城销售额下降至2768亿元,三年来首次跌破3000亿规模。与此同时,绿城在苏州、上海、杭州、长沙等地多次刷新当地楼面价纪录。去年8月7日,绿城以总价48.05亿元拿下上海徐汇区滨江小米地块,楼面价131045元/平方米,刷新全国土拍楼面价纪录。
规模扩张的代价是利润持续承压。据快报,绿城预计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股东应占利润同比2023年的31.18亿元下降50%以内。
对此,绿城表示主要是房地产市场整体下行,及主动加大长库存去化力度,加快库存结构调整,导致2024年度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增加所致,剔除该因素,股东应佔利润预期同比有所上涨。
或进一步深化大股东影响力
公开资料显示,刘成云现任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此次董事会变动或进一步深化大股东对于绿城中国的影响力。
2014年,面临资金链断裂危机的绿城中国,迎来了自己的“白衣骑士”中交集团。当年12月,中交以60.13亿港元的对价,从绿城集团创始人宋卫平手中收购了24.288%股份。
2015年5月,中交集团追加投资,成为绿城中国单一大股东。截至2024年6月30日,中交集团持有公司已发行股本总额约28.97%的权益。
作为绿城中国第一大股东,中交集团在战略支撑、融资增信等方面给予绿城中国较大支持。截至2024年上半年末,绿城中国账面货币资金为751.33亿元,创历史新高,除去预售监管及受限资金后约为437亿元。
针对此次“高层换防”,有媒体援引中交集团相关人士表示,未来将发挥“央企信用+市场化机制”双轮驱动的核心竞争优势,助力绿城中国提升市场地位和治理能力。
引发外界关注的是,张亚东的离任,正值大股东中交集团旗下另一地产平台-中交地产推进房地产开发业务资产剥离事项,拟将业务重心转向物业管理、资产运营等轻资产业务。
数据显示,中交地产2024年业绩预告显示,报告期内归母净利润亏损约53亿元,同比降幅达5029.65%,扣非净亏损约54亿元。公司预计期末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为-37亿元,若年报披露后净资产为负值,股票交易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王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