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天团”成员再刷新!看这些企业如何玩转具身智能

南方都市报APP • 95编辑室
原创2025-03-28 10:19

扭秧歌、骑单车、爬楼梯、前空翻、侧空翻,甚至烤面包……中国人形机器人不断刷新技能,突破人们的想象。具身智能赛道火热,各地也出台了相应政策和行动规划。南都记者日前对话多位业内人士,共同探讨人形机器人产品如何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应用。有行业专家认为,科技创新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业为目标。

3月26日晚,魔法原子(MagicLab)举办“原子双生”2025场景战略发布会,正式推出人形机器人和四足机器人,国内人形机器人“天团”再添一员。魔法原子总裁吴长征此前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2025年被业内普遍视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元年。“我们正通过重点战略部署,将政策红利转化为研发实力、产品力。”

图片

魔法原子旗下人形机器人和四足机器人。

从实验室到商业化应用

成立于2024年1月的魔法原子,是一家专注于通用机器人和具身智能技术的全球化机器人公司。其创始团队在2020年8月就开始从事研发四足机器人,核心团队成员曾参与小米第一代机器狗“铁蛋”的研发。2022年,团队入局人形机器人。

南都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魔法原子人形机器人早期采用经典控制路线,后期转到强化学习、模仿学习技术路线。旗下人形机器人“小麦”的走路速度从0.3m/s逐渐提升,目前持续跑步速度可以达到2m/s,还能在奔跑状态下适应马路、跑道、草地、山坡等多种环境地形。据介绍,“小麦”已经报名参加今年4月在北京举办的机器人马拉松比赛。

“小麦”在发布会上展示了商场里不同场景的工作案例,包括停车场交通疏导、汽车门店导购、餐厅服务员及美发工作人员等。魔法原子宣布,启动“千景共创计划”,将围绕人形机器人落地,拓展1000家合作伙伴,打造1000个人形机器人落地应用场景。吴长征透露,“预计今年将有400台人形机器人进入工业、商业场景。”

吴长征此前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人形机器人全行业来说,2025年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今年被业内普遍视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元年。我们将推动人形机器人产品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深化工业、商业服务等场景落地。”

图片

灵巧手。

“为了实现量产目标,我们打造了上游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吴长征向南都记者表示,魔法原子以“大脑+小脑+肢体”全栈技术创新为核心,公司自研的关节模组、灵巧手、减速器、驱动器、主控等核心零部件功能与本体高度匹配,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为整机大规模量产提供条件。灵巧手MagicHand S01负载能力与灵活性行业领先,被称为“六边形战士”。

事实上,机器人诸如行走、跑、弹跳等动作由关节电机驱动产生,关节电机是机器人运动的“心脏”。东莞市本末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本末科技”)便是生产机器人关节模组的创新企业。据介绍,机器人关节系统在机器人总成本中占比超过70%。 

本末科技品牌负责人刘西同此前向南都记者表示,“公司研发生产的电机模组供货给了多家头部人形机器人厂商。”此外,公司自主研发的直驱型机器人关节模组,取消了传统减速器,具备高精准度、低噪音、长寿命等优势。“直驱电机的扭矩密度是行业平均水平的1.5倍,2024年的电机产值相较上一年翻了4倍。” 

大模型赋能具身智能

“大模型是人形机器人实现能力进化的‘智能引擎’。”吴长征说道。

据悉,人形机器人集成了包括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在内的人工智能技术。南都记者注意到,在“原子双生”2025场景战略发布会上,魔法原子首次推出端到端“原子万象大模型”。魔法原子副总裁陈春玉介绍称,原子万象创新性融合视觉语言大模型与动作专家系统,构建了行业领先的快慢双模协同架构。

在人工智能领域布局方面,吴长征向南都记者表示,魔法原子正在打造MagicNet多机协同系统,以适应工厂多机协作的场景。公司还打造了MagicDataAI数据引擎,并将完善Sim2Real的AI数据引擎,通过仿真训练提升机器人智能水平,实现“数据-训练-应用”闭环。

图片

原子万象大模型首发。

借助多模态感知算法以及大模型能力,“小麦”具备了强大的人机交互能力。其可以通过自然语言交互系统精准识别用户需求,在汽车导购场景中能主动讲解产品参数并配合手势动作进行演示,服务能力媲美人类销售顾问。

目前,魔法原子的人形机器人“小麦”在工业、商业、会展等场景中已经有部分购买、租赁订单。南都记者获悉,魔法原子已经完成了1.5亿元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公司将扩大人才招募,持续加码具身智能核心技术研发、人形机器人整机研发。

今年的全国两会,“具身智能”作为人形机器人、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关键技术,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同时提到,2025年,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

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会长王理宗此前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发展的必然结果。科技创新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业为目标。“当前中国的科技创新多属应用型创新,需围绕市场需求来配置各类资源,真正把创新资源用到点子上。” 

王理宗还表示,在应用机器人的过程当中,要做好工作效率提升和劳动就业的平衡。在劳动岗位上运用机器人不仅能提升效率,还节省了工资、保险等支出以及管理成本。“与此同时,很多人会担心自己的岗位未来会被机器人替代,我认为所有的技术应该给社会带来更多的稳定、给老百姓带来更多的福祉。”

采写:南都记者 冯奕然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