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宇提供的服务清单
大厂高管女儿“开盒”孕妇事件,持续引发外界对未成年人参与网暴、个人信息安全的担忧。近日,南都推出“人肉开盒再调查”系列报道,记者发现,社交平台上仍有“开盒”者在主动招揽生意,“开盒”黑灰产中的引流套路更加隐蔽,发帖人多自称为受害者,而评论区却充斥着“私我有教程”等留言。
在报道中,年仅15岁的小宇表示,以前也会帮别人“开盒”,因为近期管得严,于是开始转卖教程,“卖教程没关系的,哪怕是‘开盒’也没事,因为我是小孩哥,而且‘开盒’是对的,可以保护自己。”小宇完全不担心“开盒”所带来的后果,而报道中更提及,上百条贩卖“开盒”教程的留言中,有不少已扬言“出事不负责”,但“求教者”仍然趋之若鹜。
随着互联网逐渐普及,“触网”低龄化趋势明显。青少年拥有使用互联网的权利不容置疑,然而从“开盒”等网络暴力事件,再到未成年人网络打赏、游戏消费等话题,如何从法律层面规范其行为,相关规范建设也仍处于“低龄”阶段。在上述提及的“小孩哥”眼中,“未成年”成了违法行为的免罪金牌,“保护自己”的竟然不是“拿起法律武器”,只有“开盒”才能战胜“开盒”。这既反映了法治意识淡薄,也说明对青少年触网过程中诸多新行为新现象,现有法律工具存在“管不住”“没法管”的问题。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更需要文明共识才能共同筑起最坚固的防线,但“文明”这一内心的法律也同样在青少年触网时频频失守。以“网络厕所”为例,谁骂得更难听,谁就是值得“尊重”的“老师”,或“认同”或“看乐子”的青少年沉溺其中难以自拔,陷入极端情绪中却不自知。类似的小恶不断汇聚酿成大恶,道德门槛被逐个击破,直至上演“开盒”。在这个过程中,表达自由被异化,发泄辱骂被“正常化”,这种现象并非仅出现在青少年群体中和“网络厕所”里,只不过是“黑话”“未成年”等标签让这一暴力现象更受关注。现实中、网络上,谁在为青少年带头、打样?答案不言而喻,仅规范教育青少年“文明上网”大概率只能治标不治本。
不少网络暴力事件都源于道德审判,而审判者何止于青少年。2023年,一位经历丧子之痛的母亲被质疑“精心打扮后接受采访”不堪网暴坠亡,类似打着正义旗号的道德审判近些年也并不鲜见。从个人行为到集体式攻击,再到“开盒”的违法行为,这种思维方式贯穿始终、愈演愈烈,也就演变为以恶制恶。网络上的“道德焦虑”何以至此?焦虑的或许并非道德本身,标榜正义背后可能只是流量焦虑在作祟,也可能是一次社会信任危机的暴发。
青少年网暴“开盒”频现,青少年难以分辨也极易将这种行为误读为正义,这不仅需要监管、法律亮明态度以遏制小恶之“苗头”,更需要家校、社会给予青少年心理关注与正向引导。
编辑:何起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