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融资调查②苦于“中间商”久矣,如何促“活水”直达?

南方都市报APP • 湾财社
原创2025-03-28 16:37
图片

以“低门槛、高额度、快速放款”等幌子,吸引急需资金的企业和个人;以代理进行“债务重组”“协商还款”“减免本息”等虚假承诺,收取高额费用;以各种名义收取高额手续费,误导融资难、融资贵社会认知偏差……

今年“3·15”,广东银行同业公会发布了一份《关于共同抵制不法贷款中介的倡议书》,其中提到诸多不法贷款中介乱象,也从侧面揭示出当前小微企业融资面临的一大困境:或因银行信贷门槛太高或者没有匹配的信贷产品,或因不了解相关金融支持政策,不得以向“贷款中介”谋求信贷融资,徒增中间环节增加融资成本。

为解决资金难以直达小微企业痛点,2024年10月15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明确直达基层、快速便捷、利率适宜的三大目标,从供需两端发力,统筹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和银行放贷难问题。

南都·湾财社记者采访了解到,小微企业在实际融资过程中面临“难贵慢”等诸多复杂问题,如容易受中介机构坑骗、正规渠道容易被金融机构拒绝授信、无法被金融机构的信贷模型精准识别、多元融资需求难以满足等,迫切需要能够直达基层的实际支持。

“贵”在中间环节

多地向不法贷款中介说“不”

因企业扩张急需资金的小微企业主李先生如愿贷到了资金。但他没想到的是,还要支付数十万元的贷款中介“服务费”,先前约好的利率也从4%变成10%左右,而他对接的“某知名银行工作人员”竟是一伙假冒“李鬼”。近期,上海市闵行区检察院集中公诉多起“贷款中介”案件,涉案人员被判刑。该团伙多次谎称可办理低息优惠贷款,诱骗客户签订服务合同,骗取巨额“服务费”。

这个实际司法案例只是当前不法贷款中介行为的冰山一角。南都·湾财社记者调查发现,当前随着各类针对实体企业的贷款利率优惠不断落实,小微企业通过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渠道办理贷款的综合利率成本已有明显降低。但在不少实际案例中,小微企业主通过“贷款中介”进行融资,事后发现反而要付出许多无谓的资金。

“小微企业的‘融资贵’其实很大程度上是贵在中间环节太多,不法贷款中介扰乱市场秩序,推升了交易的成本。”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广东监管局小微协调机制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晏瑜近日在一场政策宣讲会上表示,目前在协调机制作用下,广东金融监管局辖内金融机构新发放贷款利率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希望通过专班触达机制,进一步推动小微企业直接从正规渠道拿到贷款。同时,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也要加强对合作中介机构的资质审核,积极配合监管部门共同打击不法贷款中介的乱象,维护金融市场的秩序。

南都·湾财社记者注意到,不仅广东,近年来,国内多地都在向不法贷款中介说“不”。例如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在2025年3月发布《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阳光信贷”倡议书》,其中提到“严禁与不法中介机构合作”“禁止向中介机构让渡‘金融服务’”等。河南金融监管局也在今年“3·15”期间发布防范非法金融中介典型案例,曝光相关手法,帮助精准识别非法金融中介风险。

“难”在识别不畅

需针对小微企业搭建新框架

为何小微企业往往容易听信不法贷款中介的“忽悠”,致使上当受骗?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往往又指向了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贷不到款怎么办?找中介啊。”长期以来,对于不少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来说,这是他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小微企业“融资难”是一种结构性问题。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新设经营主体2737万户,日均新设企业2.4万户,其中绝大多数为小微企业。有限的商业银行主体面对海量的小微企业,必然存在服务触角有限的问题。因此对小微企业来说,贷款利率高低只是一小部分,更关注能不能借得到、能够借多少、多久能借到的问题。

对此,广州智用开物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管震深有体会,在他看来,不良贷款中介等之所以有生存空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现行正规金融手段还难以准确识别、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各类资金需求。

“融资渠道基本都接触过,包括银行贷款、政府引导基金、风险投资机构等,实话说虽然融资渠道众多,但是作为初创企业,融资过程也相当不容易。”管震告诉南都·湾财社记者。据介绍,智用开物成立于2024年1月,公司核心产品为开发企业级AI智能体应用,核心创业团队由包括管震在内的四位微软中国原首席技术顾问组成。管震说,自己和团队也曾在大公司中负责过为金融企业开发风险模型,而到自己出来创业时,更加“深刻体会到小微企业融资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在他看来,一方面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融资门槛较高,小微企业由于规模小、资产有限,特别是高科技企业更是缺乏足够的抵押物,导致银行在放贷时较为谨慎。另一方面也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金融机构目前还比较缺乏对高成长性高科技企业的理解和动态的风险信用模型。”管震表示,希望政府和金融机构们能够进一步完善小微企业融资机制,降低融资门槛,希望金融机构在新的认知框架下发展出针对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办法。

坚决消除各种隐形壁垒

多份清单力促资金直达

对于长期存在的“小微企业-金融机构”结构性问题,需要有一套强有力的协调机制来推动解决。2024年10月15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从供需两端发力,统筹解决企业融资难和银行放贷难的问题,为“输血”小微企业开辟出一条新路。

在2025年2月17日召开民营经济座谈会后,2月25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召开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推进会,提出要坚决消除阻碍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的各种隐形壁垒。会上同时透露,自2024年10月协调工作机制启动以来,各地累计走访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经营主体超过5000万户,授信超过10万亿元。

在民营经济发达、小微企业活力旺盛的广东,相关机制快速走向落地。

以广州市为例,据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乐茂介绍,自去年10月工作机制建立以来,广州市层面成立了由常务副市长任总召集人的市级工作专班,由市发展改革委、广东金融监管局牵头负责,强化全市的统筹协调,各区也参照成立了区级的工作专班,镇街成立了走访小组,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推进小微企业贷款审核工作。

据晏瑜介绍,广东小微企业协调机制的具体运作流程可以概括为“3个清单”和“5个标准”。“工作机制会根据市场监管部门的小微企业名录,形成走访目标清单,推送到全省的122个区县专班,”晏瑜说,“区县专班负责走访对接,按照合规持续经营,固定经营场所,真实融资需求,信用状况良好,贷款用途合规这5项标准形成申报清单。工作专班审核后,再形成推送给银行机构进行融资对接的推荐清单。”

晏瑜表示,对于推荐清单中的企业,银行机构要努力做到应贷尽贷。且对符合条件的企业,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开辟绿色通道,优化办理流程,加快办理速度。原则上要在收集企业申请材料后的30天内作出是否授信的决定。真正给小微企业融资带来“及时雨”。

广州已走访企业超31万户

多类金融机构将加入协调机制

当前,协调机制落地正产生实效。以广州天河区某家专注于出口的跨境电商企业为例,因采用香港母公司接单广州主体运营模式,且缺乏相应的固定资产抵押,公司此前被多家银行以贸易背景真实性存疑的理由拒绝授信。

在协调机制推动下,区专班联动属地街道、银行组建专项服务组上门走访,通过现场沟通与风险评估,调取外汇监测系统数据,核查企业报关记录,同步核验电商平台销售流水,多维度验证,推动该企业成功获批了1000万的授信,有效缓解了资金压力。

“从近半年工作实效来看,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为多家小微企业实实在在地解决了融资难题。”据乐茂介绍,截至目前,广州市已累计走访企业数超31万户,授信企业数超9.8万户,授信金额超4800亿元,放贷企业数超9.6万户,总金额超3700亿元。

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仍有信贷产品单一、同质化等问题待解。比如可以看出,目前协调机制仍以对接银行信贷机构为主,而对于小微企业尤其是需要前期大量研发投入、市场转化期快速扩张发展的科技型初创企业来说,需要更为丰富多元的金融支持进行适配。此外,虽然在短短数月间已走访数十万家企业,但小微企业因其“家底不厚”,有时融资需求“来得急”“要得紧”,也需要更快捷的动态对接手段。

据乐茂介绍,目前广州市区两级专班正紧抓走访目标,在企业清单、申报清单、推荐清单之后,形成融资清单,推动完成融资对接全流程闭环管理。后续,还将引入风投、创投基金,券商等各类机构,为企业提供从初创到上市的全流程资金保障。

针对小微企业的动态融资需求,除了线下的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在线上企业也可以在广州信易贷微信小程序上自主填报融资需求,还可以电话直接联系区级的专门联系人,报送融资需求。

“下一步,我们将紧密围绕直达基层,快速便捷利率适宜的工作目标,继续用好融资协调机制。”乐茂说,将继续加大企业走访力度,不断充实小微企业融资申报清单和推荐清单,推动银行机构对推荐清单内的企业应贷尽贷、能贷快贷,切实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贵慢”问题。

统筹:任先博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徐劲聪 马青 刘兰兰

设计:张博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