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向投资额超95亿元!番禺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今年将建成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广州
原创2025-03-28 23:38

3月28日,南都记者从番禺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招商推介会上了解到,番禺国家级渔港经济区正建设集产业、人文、平安、绿色、智慧于一体的新型渔港,总投资达23.75亿元,撬动社会资本27.8亿元,总建设进度突破88%,预计在今年底可全部建设完成。

800x534_67e6aa1829cc1.jpg

推介会现场聘任12位渔港经济区招商顾问。

800x538_67e6aa18952a8.jpg

共23家企业与渔港经济区签署合作协议,意向投资总额超95亿元。

推介会现场聘任12位渔港经济区招商顾问,共23家企业与渔港经济区签署合作协议,意向投资总额超95亿元,签约项目涵盖渔业深加工、智能制造、文旅康养等领域。

渔港经济区覆盖的5个镇街

近三年GDP增长15.7% 

番禺国家级渔港经济区是环珠江口“黄金内湾”首个沿海渔港经济区,是国家级文明渔港、中心渔港和广东“最美渔港”,也是全省唯二的渔港经济区先行先试区。

该经济区覆盖番禺东部石楼、化龙等5个镇街,总面积280平方公里,形成“一港、两翼、三核、四区、五镇”的空间布局,聚焦现代渔业、滨海旅游、绿色智造等产业,致力于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创新支点。

数据显示,经济区覆盖的5个镇街近三年GDP增长15.7%,渔业年产值达39.3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5万元,连续6年位居全省第一。

这一成绩背后,是番禺区推动临港产业集聚的有力举措:中国工程院麦康森院士工作基地、6亿元名优现代渔业产业园、17万平方米海灏生物科学园等重大项目落地;中国企业500强海大集团水产饲料、种苗年销量全球第一;鳇鲸渔业、蔚莱科技、锐沣渔业等科技创新型养殖企业纷纷落户,渔港产业总规模位居广东省前列。

智慧渔港系统、港航数字孪生平台等新基建项目加速落地,实现渔船动态监管、供需智能匹配,也为经济区装上“智慧大脑”。 

“这里不仅是渔业转型升级的试验田,更是海洋强国战略的实践高地。”广州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海明表示,希望广泛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力量深度参与,把番禺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打造成企业投资兴业的新宝地,充分发挥产业链的带动引领作用,进一步深化科技赋能、人才培育,助力渔港经济区的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渔民转产转业带动村集体收入增长

昔日“水上漂”迈向“岸上富”

番禺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的建设不仅推动产业升级,更惠及民生。20世纪50年代,珠江口渔民迁至莲花山后长期以船为家,生活条件艰苦。

如今,番禺区申请13.47亿元专项债用于渔民安置,首期安置小区预计2025年底交付;渔民转产转业带动村集体收入增长,昔日“水上漂”的渔民正迈向“岸上富”。

不仅如此,通过项目建设推进,扩大有效掩护水域面积,能满足渔船避风和休渔期安全停泊,极大地改善港区渔船的泊稳条件,大幅提高渔业防灾减灾能力,保障渔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过去“脏乱差”的渔港也变得水清岸绿。近年来,番禺区投入18.6亿元实施“渔港清澈”行动,新建4座净水厂,污水日处理能力提升至125.2万吨。“以前污水直排、棚房杂乱,现在住进新小区,还能在家门口就业!”石楼镇渔民代表感慨道。

番禺区石楼镇党委委员林旭辉介绍,渔港核心区一河两岸的棚房369栋已拆除并铺设污水管网,从源头解决了多年来渔民生活污水直排河涌的问题,改善了渔港过去“脏、乱、差”的环境状况。此外,海鸥岛、大刀沙等通过生态修复变身“网红打卡地”。

林旭辉透露,该镇将渔港经济区与莲花山连片打造成5A级旅游区,将征而不拆的9万平方米建筑及配套用地建成渔港风情休闲街区,吸引企业招商引资,从而增加渔民的收入,提高渔民生活质量和渔业村镇的振兴。

 采写:南都记者 王美苏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