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梁艳燕 3月27日,首期羊城菁英校长培养工程在广东广雅中学举行结业典礼。当天上午,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与市教育局联合主办了以“落实教育强国规划纲要,校长何为”为主题的“月末咖·汇”,现场百余名校长共探讨。在圆桌研讨环节,羊城菁英校长培养工程的学员们和深圳、清远、香港、澳门等地的校长齐聚一堂,分享落实教育强国规划纲要的创新实践与思考,聚焦教育改革重难点展开交流。
圆桌论坛分享教育心得 探讨教育公平
教育资源如何做到优质均衡?怎样才能实现教育公平?在圆桌论坛上,来自广州市四个区的四所代表学校的校长分别谈了自己的看法。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实验中学校长游永亮表示,作为广州市白云区一所远郊的乡村完全中学,学校更关注学业薄弱学生的发展,“学校不能放弃任何一个人,老师要用更多的爱心、耐心和包容心做好托底教育。”学校以人生规划为导向构建多元育人体系,开拓多样化的升学途径。游永亮表示,当学生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又有清晰的前进之路,即使再普通的学生也能找到自己的光。实现教育强国梦想,基础教育是重要的基点,促进学业基础薄弱学生的发展,就是抬高基点。
圆桌论坛。
“让每一个南沙孩子,无论出身,都能站在广附的肩膀上眺望世界”,这是广大附中南沙实验学校的办学理念。同样是一所地处乡村的学校,校长陈文学认为,其学校与一般乡村学校不同的是,这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学校。五年前,陈文学带着广附集团的办学经验来到距离城区60多公里的南沙,学校创办之初,就派出24名南沙教师到总校沉浸式跟岗两年,这一批教师已经成为各个学科的带头人、管理团队的中坚力量;学校“因地制宜共生”,构建了“向海而生的十二年课程链”,开设选修课30多门、社团课70多门,经过五年的努力,家长已不再单纯地询问孩子的成绩,而是主动与老师探讨孩子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陈文学表示,这不仅是南沙教育的实践,更是对教育公平的追求。
从“民办”转为“公办”的广州市越秀区育才实验学校一直以来备受关注。校长陈建国表示,育才实验学校,不仅是办学性质的转变,更是从“选择性教育”向“普惠性教育”的责任升级。学校通过数字化建设赋能课堂革命,教学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借助数字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精准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其量身定制教学方案;学校同时推进作业革命,构建基础巩固层、能力提升层、创新拓展层三级作业体系,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提供精准化指导。陈建国表示,育才实验学校经历的转型“阵痛”是中国教育从效率优先到公平优先的缩影,为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贡献力量。
如何利用本土优势资源为学校所用,广州市黄埔区玉泉学校做出了示范。该校是一所区属普通公办九年制学校,校长肖宇宁介绍说,玉泉学校位于国民革命策源地羊城广州、红色热土黄埔,学校把“到黄埔去,到延安去”的革命初心理想作为连结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座桥梁,坚持以延安精神为代表的底色教育;结合广州这个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多元文化交融、意识形态交锋的特殊性,学校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为代表的底线教育;黄埔区是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国家关键技术研发区,学校还聘请专家院士、科技工作者或家长朋友成为学校的科学副校长、班级科技辅导员,联动内外资源开辟第二课堂,推行以科技报国为代表的底气教育。
羊城菁英校长培训工程8名学员入选省“百千万”人才培养项目
2023年,广州市和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联合启动羊城菁英校长培养工程。该项目以培养“教育家型校长”为目标,从全市遴选出百名优秀年轻校级干部,开展为期两年的浸润式培养,旨在为“学有优教”提供强劲人才引擎,构建“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教育可持续发展格局,全力助推粤港澳大湾区教育高地建设。
此项工程紧密围绕教育强国战略方向,着眼广州教育高质量发展,在培养目标、培训体系、培养机制和课程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创新设计。通过培训,学员们开阔了视野,突破了思维与实践的壁垒,更新了教育理念,明晰了学校发展的方向和路径,专业领域和学校领导力得到了跨越发展。
首批羊城菁英校长培养工程学员共主持或参与课题180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58项。已有21名学员获得了职务晋升,3名学员晋升为正高级教师。8名学员入选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培养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