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山野救援定位难痛点,数字化救援如何实现“一键求救”?

南方都市报APP • 察时局
原创2025-03-31 11:44

近年来,越野、徒步、露营等户外运动备受公众推崇,但由于户外避险救援知识掌握欠缺,户外安全事故也呈上升趋势。对遇险人员而言,迅速发出求救信息并准确地定位自己的位置,可以极大提高救援效率和成功率。

南都记者了解到,去年9月以来,基于地图平台的“卫星求救”新技术正与专业救援力量合作,使户外山野遇险者及时向救援队发送精准定位的求救信息,为应急抢险救援带来新机遇。

 

“卫星求救就像一副眼镜”

今年52岁的陈海军是一名“老救援人”,他在2013年组建成立房山蓝天救援队,并担任队长。他带领救援队参与过国内外多地的救援,从抢险救灾,到营救受困小动物,只要老百姓有困难有需求,救援队都会提供无偿帮助。

“我们的救援工作内容比较杂,范围涉及山野和水上,老百姓找牛找羊,猫上树下不来,狗掉井里上不来,我们都会提供帮助。”陈海军说。

而在诸多救援场景中,“山野救援”是其中最为困难复杂的一种。 

陈海军回忆,就在不久前的3月5日21时,房山蓝天救援队接到2名女子的求救电话,她们被困在地形复杂、荆棘遍布的野山上,电话中,她们无法准确描述自己的位置,不知道从哪里上的山,更没有任何避险知识。

“如果无法确定被困人员的位置,救援工作就犹如大海捞针。”陈海军说,山野救援最为关键的一环是了解受困人员的位置信息,但很多人由于没有户外运动经验,也缺乏专业装备,在受困时往往无法准确描述自己的位置,给救援带来极大困难。

陈海军介绍,在救援人员的指导下,受困者通过高德地图搜索“卫星求救”入口后,点击“应急求救”,发出所在的位置坐标。24名队员携带绳索、急救包、食物等,赶往受困者所在的山下,经过连夜搜索,将2人安全救下。

谈及这一卫星求救“黑科技”,陈海军形容,“无法确定受困者位置的时候,就像我的眼睛被别人蒙住了,卫星求救功能就像一副眼镜,让我们救援人员能看清这个世界。” 

南都记者了解到,去年9月,高德地图上线“卫星求救”功能,如户外遇险时,通过在软件内搜索“卫星求救”,可进入SOS求救模式(为防止滥用公益救援资源,此功能仅在无道路或者无网络区域才能使用,有路网的区域不能启动该功能)。该模式下可连接北斗卫星对所在位置进行精确定位,并向最近的蓝天救援队发送求救信息,同时,后台会电话联系最近的蓝天救援队负责人介入救援,蓝天救援队也能获知求救者的精确定位及运动轨迹。

今年3月,如上导航软件的“卫星求救”功能进一步升级,该功能在实时更新并展示救援队位置信息外,还进一步支持了消息回复功能。内蒙古蓝天救援协会会长李海峰分享, “求救者因身处困境,内心充满恐惧与不安,常常频繁联系救援队,急切想要知晓救援队与自己的距离。”以上功能的升级,求救者将得以随时掌握救援队具体进展,他们在救援过程中会更加安心等待,“山野救援”效率也将随之再次提升。

 

新技术与专业力量合作提升救援效率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运动已成为公众休闲和放松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周末或假期越野、徒步、露营等户外运动,但由于对户外应急避险和救援等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参差不齐,户外运动安全事故也呈上升趋势。

根据中国探险协会《2023年度中国户外探险事故报告》不完全统计,2023年全国共发生户外探险事故425起,涉及人员1350人,其中156人死亡,26人失踪,相比2022年,事故总数增长14.2%。

在陈海军看来,新技术与专业救援力量的协作,提升了蓝天救援队山野救援的效率和成功率。

去年9月3日,在应急部国家安研院、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指导下,高德地图联合蓝天救援队、曙光救援同盟、绿舟救援队、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越野车分会等机构,共同成立国内首个基于地图平台的“救援互助联盟”,旨在通过集结专业救援力量,共同提升野外救援效率,守护人们生命安全。截至目前,全国已有500多个专业救援队加入该联盟。“救援户主联盟”发出倡议:将充分运用北斗卫星通信、AI新技术,打造 “数字化救援一张图”,推动户外救援向“精准救援”升级。 

图片

国内首个基于地图平台的“救援互助联盟”成立。

南都记者了解到,“数字化救援一张图”的核心优势,正是将多方救援资源进行有效汇聚和链接,并在此基础上搭建一个具备安全提醒、联络通信、位置共享等多元功能的信息共享平台,打破以往救援力量分散的局面,以生态之力实现救援增效。

例如,假设一位户外探险者在地形复杂、且无常规手机信号覆盖的无人区不幸遭困时,他就可以打开手机(支持卫星通信功能)上的高德地图APP发起卫星求救,系统就能将包括区域天气、手机信号状态、精准位置在内的相关信息,推送给最近的户外救援力量;救援队员则可以一键规划最优路线,驾驶专业越野、救援能力齐备的车辆出动,还能在途中与受困用户保持沟通,稳定其情绪;事后,整个救援过程数据还能够被量化留存,方便后续的复盘与优化。

在此过程中,救援互助联盟中各方打破了信息壁垒,作为一个生态整体紧密协作,为救援每一步都提供了更扎实的保障 ,大幅降低搜救时间和成本,真正实现“精准化救援”。

应急管理部国家安全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科技发展部主任康荣学曾表示,科技创新在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的同时,也给应急管理和抢险救援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希望“救援互助联盟”的成立,能够进一步整合各方优势资源,推动建设高效协同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采写:南都记者刘嫚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