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救助千名心脏骤停患者,科技赋能“5分钟社会救援圈”落地

南方都市报APP • AI前哨站
原创2025-04-01 16:44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55万人遭遇心脏骤停,但院外急救成功率不足1%,平均救护车抵达时间8-13分钟,远超4-6分钟的黄金救援窗口。目前的急救体系仍以120急救中心与医院专业急救力量的院前、院内救治为主,缺乏社会力量参与。

如何打造“5分钟社会救援圈”,科技正在重塑生命守护网。3月30日,由腾讯公司主办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科技驱动城市急救新变革大会”在北京召开,现场来自国内外急救医疗领域的专家,展开了一场关于科技与生命的对话。

南都记者从会上获悉,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与腾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推动“5分钟社会救援圈”在更多城市落地,以及数字急救的标准化建设。

图片

签约现场。图片来源:中关村论坛。

据了解,“5分钟社会救援圈”致力于打造多方联合的应急开放平台,通过微信小程序“企鹅急救”,120指挥中心、医院急诊科等专业医疗力量与附近的急救志愿者、急救设备可以实现数字化连接、可视化交流。

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主委吕传柱在会上提到,急诊急救涵盖了六个场景:呼叫管理、现场救治、转运救治、院内救治、ICU救治和转科后的救治。只有所有场景信息整合,才能形成一个最好的急救链。这六个场景中,院前急救是关键环节,也是最薄弱环节。院前急救的理想状态是,120能视频指导目击者急救,社区志愿者能应急响应,AED快速到达。

而这正是“5分钟社会救援圈”旨在构建的院前急救网络。具体而言,救护车在途时,急救专业人员可以通过视频通话系统远程观察伤患者情况、指导第一现场救援,安慰呼救人,并指引其在现场有效应对;同时120救护车可以通过微信更快、更精准地定位患者位置。

“5分钟社会救援圈”还致力于推广和普及公众急救培训、AED和志愿者定位及落实等,让专业的急救能力通过多方视频通话系统提前到达救援现场,让急救现场的第一目击者成为第一响应人,补上救护车到达前急救空窗期的最后一块拼图。

吕传柱告诉南都记者,急诊急救经常面对的是“时间高度依赖疾病”。比如心跳骤停,留给人类的时间只有4-6分钟。如果抢救不及时,大脑在4-6分钟内缺血,将发生不可逆损伤,即便最后人抢救过来了,也可能变成植物人。“在这样的突发情况下,患者身边没有医生的概率高达99%,而且超过70%发生在家里。”

在吕传柱看来,打造“5分钟救援圈”是一项良心工程,也是社会文明的体现。未来还需在多方推动下,普及公民的急救教育,使之更好地落地,让城市变得更安全。

腾讯SSV时光实验室副总经理胡晗翰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一直在强调一个认知:学习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了解‘五分钟救援圈’怎么联动,既是为了救助别人,也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

据他介绍,截至2025年3月中旬,“5分钟社会救援圈”的数字化急救系统已连接82万急救志愿者,已成功救助21950位突发疾病患者,其中包括心脏骤停患者1012人。

胡晗翰还提到,自2022年至今,“5分钟社会救援圈”已逐步在深圳宝安、苏州、东莞、天津、青岛、广州、郑州、烟台、喀什等城市启动。未来还计划在全国范围内推广“5分钟社会救援圈”。

据悉,在这些落地城市,“5分钟社会救援圈”已与120系统联通,用户拨打120后会收到一则短信,点击短信中的链接即可跳转到“企鹅急救”微信小程序,由专家在线指导施救。

当天论坛上,腾讯公司副总裁、腾讯北京总部党委书记刘勇也透露,还有多个省市地区正在紧锣密鼓地商谈中,下一步将协同北京市政府,积极探索企鹅急救平台在北京落地。

除了关注城市,腾讯SSV时光实验室也在调研农村场景的急救难题。

一份面向221个村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占81.2%。遇到紧急情况时,他们第一选择并不是拨打120,而是有58%的概率会联系当地的村医,27%会优先拨打儿女的电话,只有17%会优先拨打120。此外,77%的人没有智能手机,还有22%的人不知道有120的存在。

这对既有的解决方案提出了新的考验。胡晗翰表示,该实验室正在广州从化农村,尝试以村医为核心,验证120随车医生远程指导结合移动AED的模式。

为提升AED使用效率及覆盖范围,实验室也在深圳试点无人机、出租车配送AED等方式。支持中西部低资源地区AED急救设备,在重点公共场所等区域的覆盖。

采写:南都记者李玲 发自北京

编辑:黄莉玲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直击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