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工智能遇见传统木工,当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碰撞科学实践,会迸发出怎样的教育火花?3月26日,福强小学以一场科学教育成果展演,为来自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教研员“五个专家”项目的18位教研员,以及来自广东佛山南海的48位领导、教师教育考察团揭晓了创新答案。
创新基因:解码科学教育的“福强密码”
在参访活动的首站校史馆,来访嘉宾通过“流金岁月”触摸到福强小学的科创基因。学校校长柯坚林在专题报告中开宗明义:“科技创新教育是深圳教育的DNA。”学校以“三化三合”为战略支点,构建起立体化的科学教育体系——“普及化、项目化、协同化”的教育目标,通过“空间配合、课程整合、师资联合”的实施路径,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真实的科学情境中成长。
在STEM综合教学楼,马冬雪老师执教的《花的结构》实验课,将放大镜观察与镊子解剖相结合;智能木工坊里,陈思敏老师演示的三年级课程《校园智能广播站》,让传统工艺焕发科技新韵。这些场景正是“三合”理念的生动诠释:跨楼层联动的科创空间、多学科融合的乐木课程、校企协同的师资团队,共同编织出科学教育的创新网络。
课程革命:当木工课遇上人工智能
作为科学教育改革的先锋,学校科学副校长张志广主导了“智能木工课程升级计划”,这项历时8个月的课程革命,将Arduino编程、激光切割等现代技术注入传统木工教学,构建起3-6年级梯度化课程体系。在《校园灯影》(三年级)项目中,学生不仅掌握基本木工工艺,还要为作品编写灯光切换程序;《自助借阅机》(四年级)项目则要求融合图形扫码识别与物联网技术。“原来科技教育可以如此硬核!”考察团成员忍不住感叹这种“技术+实践”的双螺旋教学模式。
素养培育:构建科学教育生态圈
金源老师展示的“三维联动”教学模式,揭开福强科学教育成果斐然的秘诀。基础课程采用“问题链导学-实验探究-生活应用”三阶教学法;STEM特色课程独创“3类主题、4维能力、5步流程”的345模式,《智能分拣小助手》项目让学生自主设计可识别垃圾的AI机器人;项目式学习课程“动力小船”更是摘得国家级案例殊荣。更令人瞩目的是“双师实验课”创新举措,科学教师与实验员协同授课,确保每个孩子都能获得精准指导。
在师资建设方面,学校构建起“高校专家+企业工程师+骨干教师”的三维成长共同体。2023年科学组斩获省级精品课2项、市级实验说课一等奖,印证了“教研+竞赛”双轨培养机制的有效性。正如柯校长所言:“我们不仅要培养具有科学家潜质的孩子,更要打造教育家型的教师团队。”
此次跨越省市的教育交流,展现了福强小学“三化三合”科学教育体系的创新成果,从智能木工坊的机床轰鸣,到STEM科学教室的思维碰撞,这所学校正以敢为人先的改革勇气,书写着新时代科学教育的精彩答卷。
采写:南都记者 周正阳 通讯员 韦国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