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堑变通途,从隐世村落到热门打卡地,从脱贫“硬骨头”到世界减贫样本,过去10年,地处西南边陲大峡谷的怒江州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下一个10年,怒江如何迭代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本,抓住数字技术机遇,实现新的“千年跨越”?
为期2天的怒江减贫国际论坛3月30日落下帷幕,其间一场围绕“中国减贫经验的国际传播”专题沙龙引发关注。
从硬核数据到人间烟火,在怒江边的小院里,来自高校、智库、传媒领域的嘉宾在火塘边围炉而坐,以“拉家常”的互动形式探讨中国减贫经验国际传播新路径,并就乡土故事如何“出海”、传播如何“落地生根”等话题进行头脑风暴和思想碰撞。
沙龙现场,嘉宾探讨中国减贫经验国际传播新路径。
“听到要修路村民们都哭了”
过去怒江贫困发生率位居全国之首,过江靠溜索、种地像攀岩,曾是这里的真实写照。“要致富,先修路”,说起怒江的发展痛点,不得不提这里的交通。这里98%以上国土面积都是高山峡谷,脱贫攻坚以前,怒江是云南唯一无机场、无高速、无航运、无铁路的州市。随着5年前G219国道在怒江地段的铺设,这里才真正实现了由“天堑变通途”。
在北京大学周边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陆地看来,减贫治理与全球发展国际论坛,选择怒江作为会址是用心良苦,这对怒江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希望每一次召开都能给怒江带来新面貌、新的发展契机。
云南广播电视台记者、云南广播电视台纪录片《落地生根》的主摄像王童从一条路、一群人、一张照片的故事出发,展示了在扎根怒江福贡县沙瓦村的1500个日夜,见证“一步跨千年”的命运变迁史。王童回忆起2017年第一次来怒江拍摄纪录片的场景:“那天刚好是雨季,我们没有办法把沉重的设备运上山,只能由骡子拖着我们的设备,团队背着几十斤的摄影机,徒步了5个小时才进到沙瓦村。”在拍摄期间,团队曾目睹村民一步一个脚印地背着需要修理的冰箱往返山路;全村22名青壮年轮流抬担架将突发急性胆囊炎的村民送到山下。这些光影记录的背后,是怒江千百年来的行路之难,发展之困。
在拍摄期间,王童深刻感受到“路”对于沙瓦村百姓的重要性。他还记得:“2017年7月一个晚上,决定修路后,整个沙瓦村的村民们都在痛哭。”这条路像打开了一扇门,一个窗口让他们通向世界,让他们的声音可以被听到,也让他们相信通过双手可以脱贫致富。纪录片影像中,开路的第一声炮响划破天际,像村落千年来传出的第一声呐喊,打破了交通、信息和心态的闭塞。
如今,一条条蜿蜒的公路穿云破雾,正将这里变成国际减贫合作的“活态样本”。怒江的交通巨变,不仅是一条条公路的延伸,更是一个个梦想的实现。
潘珊菊分享自己的采访心得体会。
年轻人返乡打造“向往生活”赋能乡村振兴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不是一串串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个年轻的鲜活面孔。南方都市报北京新闻中心副主任潘珊菊通过3天的调研采访,一番“对账”下来,她认为,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这批“新南方”的青春力量,正是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当上海姑娘戴经理扎根怒江创办咖啡品牌,用一杯“东方味道”连接世界;当老姆登村民宿主小伍把祖辈千脚房改造成云端民宿,让游客感受“一步一景”之美;当社区工作者小曹手把手教搬迁群众使用智能家居,5-10年前很多人是第一次使用冲水马桶、看上电视、有了电灯;当秋那桶村向导阿白用地道的乡音为中外游客讲述怒江故事...这群眼里有光,语言满是自信和真诚的年轻人,讲述着建设更美好家乡的憧憬,恰是怒江年轻力量的缩影。
“这次怒江行打破了我对边疆青年的刻板印象。他们不再是被动的受助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不是城市的逃离者,而是乡土的建设者。”潘珊菊认为,这里的年轻人可以是怒江的代言人,是国际传播的主力军,他们分享的每一个与家乡的故事都独一无二。当大家还在习惯于拿“外面的世界”衡量他们时,他们却纷纷或从外面返乡或扎根家乡,打造“向往的生活”并且乐在其中,这难道不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最好的成就?相信年轻人能给怒江带来更多优质“流量”和“能量”,更好推动怒江乡村振兴发展。
在她看来,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年轻人大有可为,他们有热情、爱社交,能玩梗、爱打卡。相信年轻人能给怒江带来更多优质“流量”和“能量”,更好推动怒江乡村振兴发展。真诚对话、耐心倾听、有创意的表达,足以让人们放下误解、偏见,让世界听见“新南方”的声音。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身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南方媒体,近年来,南方都市报、N视频对文化出海的“广东实践”也进行有益探索。潘珊菊介绍,去年报社重磅推出5集大型人文纪录片《探宝觅踪》系列,以“文化出海的广东样本”为中心,向世界讲述更多精彩的中国故事、广东故事。历时半年跨越四大洲10个国家,以"青年外宣+文化湾区+全球视野"模式,将岭南文化符号转化为国际化表达。该片登陆纽约时代广场、新加坡滨海湾等地标,全网播放量突破1亿次,实现了“墙内开花、墙外香”。
“透过这些实践可见,文化出海不是简单的符号搬运,而是价值共鸣的构建。文化传播要注重真实而有趣,以渗透式、渐进式的方式,让海外受众更好地了解和接受中国的变化。”她说。
正视问题提出解决路径,避免陷入宏大叙事陷阱
“我们讲出去的可能别人不喜欢。”对中新社云南分社副社长张丹来说,如何破题做国际传播的痛点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阐释中国脱贫经验,其实不是唯一的标准答案,是因地制宜的,有多种选择。在外界看来,怒江是一个国际传播宝库,这里民族宗教多样,但这里地处边境是多河流源头,生态又很脆弱,国际关注度高。过去做国际传播经常会有两个陷阱,一个是史诗奇迹,容易陷入宏大叙事,讲述成就。还有一个是东方奇观,容易产生误解,会有很多猎奇成分。
怒江作为古老的隐世之地、一跃千年的发展路径,符合这两种叙事陷阱。如何避开这两种陷阱?张丹认为,一种路径是要从猎奇转到国际传播日常叙事,例如,纹面女本身就带有神秘色彩,做国际传播想塑造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但这不是一个空洞的符号,而是一个个具体生活、具体故事凝结起来的。通过种种平凡生活故事,讲述脱贫攻坚不是一个口号,是切实能让大家获得幸福感的密码。另一种路径要从符号化传播到逻辑传播才能够引起共鸣,怒江经验之所以有传播价值在于,它是可借鉴的学习经验,这样大家才有了解的动机,因此讲故事过程中需要提供这样的信息。
“在讲故事过程中,我们习惯于说好、回避不好,但其实正视问题是国际传播当中要重视的要素,如果一个东西面面俱到、样样都好,那它大概率是不可信的。哪怕它是真的,可能也会被别人曲解。”她说,在传播中要重视问题,但不是一味抛出问题,要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以及它发展向好的趋势。
秀真实讲益处,本土故事就是国际故事
当怒江青年用手机记录家乡变迁,当外国网友通过云端了解怒江的日常,多位参会嘉宾形成这样的共识:怒江带泥土芬香的真实生活片段,会比抽象的数据更易引发共鸣,“接地气”的叙事往往具有更强大的穿透力。
在万博宣伟公关公司原中国区总裁、资深跨文化、创意传播顾问李蕾看来,本土故事就是国际故事,要用小人物讲大精神,从“人”开始讲,把“人”的故事讲透。李蕾回忆,她在这里调研最难忘怀的是教老奶奶怎么用抽水马桶,还有这里很多人不识字,住哪一个单元都不知道,所以当地安置社区会用动物的方式,比如二单元是牛,三单元是马,来教老百姓找到自己的家庭住址。这样的承载着人类共同情感的小故事能够引发广泛的共鸣,国际传播不需要宏大叙事,需要的是“讲原汁原味的故事,秀真实的中国”。
“当我们在谈经验,有没有人要听?”李蕾建议,不要着急于讲经验,要先把问题讲出来,因为人类都有共同的问题,要从问题当中“秀做法”,最后才讲益处。同时,要有创意的方式,放手让年轻人去讲,可以多看一些案例,从而得到启发。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会长、国新办原副主任郭卫民,第一次来到怒江仅在路上就花了一天时间,那是2018年,他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身份来到这里。时隔多年再次到来,他和团队路途时间大幅缩短,只花了3个小时,让他深感变化之大。
郭卫民分享国际传播经验。
在他看来,今天的怒江形象怎么讲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如今脱贫攻坚任务完成了,乡村振兴也衔接得很好,但这里将来的工作任务越来越艰巨,社会期待值越来越高,传播挑战也越来越大。国际传播如何总结经验,在润物细无声中体现,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采写:南都记者潘珊菊 实习生罗浥萌 发自云南怒江
编辑:梁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