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四年稳居全国第二!解码宝安创新基因

南方都市报APP • 深圳大件事
原创2025-04-03 02:08

2025年3月31日,赛迪顾问发布《赛迪创新百强区(2025)》报告,深圳市宝安区以全国第二的排名,连续第四年蝉联这一殊荣。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区的标杆,宝安如何在科技创新领域持续领跑?其背后的创新基因与系统性布局,或为这一答案提供了最佳注解。

图片

创新生态:政策与资金的“双轮驱动”

宝安的创新动能,根植于其完善的创新生态和政策环境。赛迪顾问报告显示,创新百强区的评价体系涵盖“创新生态、创新动力、创新主体、创新成果”四大维度,而宝安在每一维度均展现出强劲实力。2024年,宝安区R&D研发经费投入达177.6亿元,总量位居全市第三,其中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占比高达97%,专利授权量3.9万件稳居全市首位。政府通过“十新”政策框架,持续优化创新服务体系,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应用创新向源头创新拓展、单一创新向联合创新升级”的良性循环。

企业矩阵:科技梯队的“金字塔效应”

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是宝安保持领先的核心引擎。截至2024年,宝安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7300家,数量连续八年居全国县区之首,密度达粤港澳大湾区平均水平的15倍。通过构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上市企业”的科技企业梯队,宝安形成了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创新生态链。2024年,全区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9家,总量达277家;省、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396家,创新型中小企业5529家,多项指标领跑全市。这一“金字塔”结构不仅夯实了产业基础,更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孵化器。

平台赋能:从实验室到产业的“加速器”

创新平台的建设,是宝安打通技术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关键。2024年,宝安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9家,总数达15家,各类平台累计795个,涵盖华为云(宝安·前海)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万华化学研究院等标杆项目。这些平台通过提供概念验证、中试生产等公共服务,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生产。例如,前海深港18家概念验证中心、中小试基地,年均服务企业超千家,助力形成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覆盖智能终端、超高清显示、人工智能等领域。

产业协同:传统与新兴的“双轨并进”

宝安的创新并非“空中楼阁”,而是与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深度绑定。作为全国激光产业规模最大、PCB产业集聚度最高的区域,宝安在电子信息、智能终端等传统领域占据绝对优势;同时,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赛道亦快速崛起。通过“视半工备、海陆空网”产业新名片的战略布局,宝安正打造半导体、海洋经济、空天技术等未来增长极,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双链融合”。

面向未来,宝安的目标已不止于国内领跑。2025年,全区提出以“十新”为引领,强化创新平台赋能、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力争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节点。通过“科研经济”新阵地的构建,宝安正加速从“制造大区”向“智造强区”转型,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宝安样本”。

采写:南都记者 潘莹瑜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