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动驾驶赛道又传出一条新闻:智驶方案商驭势科技与激光雷达巨头Seyond图达通正式官宣战略合作,双方将以无人机场巴士和UiBox车型为切入点,共同推进L3-L4级无人驾驶技术的商业化落地。
合作逻辑:
一个缺“眼睛”,一个缺“腿”
图达通是谁?全球图像级激光雷达的扛把子,产品覆盖超远距探测、广角近场补盲等全技术链,客户名单里不乏蔚来、嬴彻科技等头部玩家。
驭势科技又是谁?中国最早实现无人驾驶商业化运营的公司之一,累计真实路测里程突破540万公里,手握机场、工厂、城市物流三大场景的成熟解决方案。
这场合作的本质,用驭势CEO吴甘沙的话说,是用“图达通的高性能激光雷达为感知系统提供关键保障”。驭势的U-Drive系统虽已集成算法、域控制器和云端大脑,但在雨雾天气、夜间低光照等极端场景下仍需突破感知瓶颈;而图达通的Robin W激光雷达,凭借近零盲区、高分辨率和远距离探测的“三叉戟”,恰好补上了这块短板。
也就是说,驭势需要激光雷达这只“眼睛”看透复杂路况,而图达通则需要驭势的“腿”把技术踩进真实场景。
降本增效:
背后的“军备竞赛”加剧
这两家企业合作的突破口选得很“务实”:无人机场巴士和UiBox无人车。
机场场景向来是自动驾驶的黄金试验场:封闭环境、固定路线、高频刚需。驭势早在海南、新加坡等地的机场积累了运营经验,此次搭载Robin W雷达后,可进一步提升极端天气下的接驳安全性。
而UiBox这个“多面手”更值得玩味:作为驭势2024年推出的城市服务无人车,它已在中东试水送餐服务,如今叠加激光雷达能力,物流配送、无人巡检等场景的边际成本有望进一步压缩。
合作发布会上,“降本增效”这个词不止一次出现,这绝非偶然。当前L4级无人车平均成本仍高达25万美元,激光雷达作为核心传感器,成本占比超过30%。图达通的量产级雷达方案,或将帮助驭势把整车成本拉低至竞争对手的70%以下。
更深层的较量在于数据闭环。驭势540万公里路测数据+图达通激光雷达的精准感知,这个组合可能重构行业算法迭代的速度。要知道,特斯拉纯视觉方案在国内多雨雾的气候条件下频频“翻车”,而华为、大疆等玩家也在加紧布局多传感器融合。此时驭势与图达通的结盟,无异于在自动驾驶“感知战”中抢占了先机。
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建“无人驾驶生态联盟”。这意味着从车端硬件到云端调度的全链条利益绑定,这种深度协同在过往的“主机厂+供应商”模式中比较罕见。或许正如某私募大佬在朋友圈的调侃:“以前是攒局分蛋糕,现在是直接买下整个厨房。”
图达通的双重枷锁:
客户依赖与成本困境
然而,近期刚递交招股书,准备通过香港SPAC公司TechStar(07855.HK)借壳上市的图达通,面临着亟待解决的问题:截至 2024 年 6 月 30 日,图达通累计亏损 5.997 亿美元(约43亿人民币),且2024年前三季度毛利率仍未转正(截至 2024 年 9 月末为 - 15.7%)。
尽管借壳上市可缓解资金压力,但资本市场对持续亏损的科技企业估值谨慎。同期,禾赛、速腾已接近盈亏平衡,图达通的盈利预期仍不明朗。
在技术路线上,图达通主打的1550nm激光雷达(探测距离超250米)性能领先,但铟镓砷材料成本高昂,这或许正是其毛利率长期为负的部分原因。
相比之下,禾赛、速腾的905nm方案凭借成熟的硅基产业链,成本优势显著。2024年,图达通被迫加入价格战,猎鹰系列单价降至703美元,但同期速腾聚创ATX雷达已瞄准200美元以下市场。
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的数据,曾在2023年以14.8万颗(市占率27%)装机量排名第二的图达通,到了2024年已被速腾、华为及禾赛甩至身后,如今市场份额大幅下降至13.4%。
客户数量少且不稳定,也是市场对图达通最大的担忧之一。
图达通92.4%的收入来自蔚来,且产品集中于猎鹰系列激光雷达。蔚来2024年销量波动已对其营收造成直接影响,而竞争对手速腾聚创、禾赛科技已绑定比亚迪、理想等多家头部车企,客户结构更均衡。尽管图达通尝试拓展宏景智驾等新客户,但订单规模与稳定性远不及蔚来。
自动驾驶的故事讲了十年,资本早已厌倦“技术神话”。驭势与图达通的这次联手,把砝码重重压在了“场景变现”四个字上:驭势科技以场景落地能力为后者提供数据入口,图达通以感知技术为前者突破场景边界。
但双方均需在2026年前证明商业化闭环能力,在客户结构、成本控制及政策适应性上寻找破局点。在自动驾驶“挤泡沫”阶段,能同时驾驭技术、资本与商业化三角关系的企业,才可能成为最终赢家。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胡雯雯
编辑: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