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当人形机器人在资本市场掀起狂欢时,北京云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云迹科技”)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这家号称“全球酒店机器人龙头”的公司,头顶“三年亏损8亿”“CTO跑路”“对赌倒逼”三重叠buff,硬生生把自己活成了一部“资本压力突围史”。
从“技术女神”到“上市赌徒”
云迹科技创始人支涛的故事,是理工科女性创业的经典模板:西安交大工程学出身,中科大MBA镀金,前传感器公司CEO,2014年创立云迹科技,用十年时间把酒店送物机器人铺进3万家酒店,拿下中国酒店场景12.2%的市场份额。
云迹科技创始人支涛
资本市场的热钱曾像外卖订单一样砸向她:腾讯、阿里、联想、启明创投、携程等豪华投资团累计注资超12亿,D轮投后估值40.8亿元。最风光时,万豪、洲际的走廊里,每10台机器人就有1台贴着“云迹”标签。
但一场科创板IPO折戟,暴露了所有幻象。2022年,云迹科技计划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并与中信证券签署辅导协议,但最终于2025年终止了相关协议。彼时,云迹科技营收1.6亿却亏损3.7亿,A股审核对盈利的硬门槛直接将其挡在门外。
三年后的今天,它转战港股18C规则(允许未盈利科技企业上市),与其说是主动选择,不如说是对赌协议下的“续命刚需”:若18个月内未能上市,18.7亿赎回负债将压垮账面仅剩的1亿多元现金。
上交所不要的,港股会接盘吗?
从公开的财务数据看,上交所对于云迹科技的态度可以理解:
连续亏损:2022-2024年,该公司累计亏损8.15亿,即便2024年毛利率从24.3%提升至43.5%,净亏损仍达1.85亿。更扎心的是,这43.5%的毛利率全靠软件业务(HDOS系统)拉高,而占营收83%的硬件业务毛利率仅38.1%。
场景依赖:云迹科技超80%收入来自酒店机器人,2023年甚至高达95.1%。如今,酒店业采购预算收缩,价格战直接把机器人均价从13万打骨折到2万以下,卖得越多亏得越狠。
技术空心化:在该公司近千项专利中,核心集中在硬件结构(如可换仓模块),AI算法和闭环学习系统依赖腾讯云、阿里IoT的外部整合。CTO林小俊于2024年底离职创业,更让技术路线稳定性存疑。
这些“原罪”在强调盈利能力的A股是致命伤,但港股18C规则却给了它喘息机会——只要讲好“AI+机器人”的故事。招股书里,云迹科技把宝押在医疗、工厂等新场景,但现实很骨感:2024年非酒店收入占比仅17%,且竞对擎朗智能、高仙机器人已用更低价格卡位。
未来三大生死劫:烧钱、内卷、大佬撤退
即便成功上市,云迹科技仍要直面三重考验:
一是烧钱速度VS融资能力:从公开数据看,该公司2024年底现金及等价物为1.05亿元,仅够支撑7个月,但研发投入却从42%降至23%,销售费用反增2.46%。这种“砍研发保市场”的操作,在技术迭代飞快的机器人赛道上无疑是一次豪赌,风险不小。
二是价格战无底洞。行业均价已跌破万元,家电巨头海尔也开始入场竞争。当“技术溢价”被卷成“成本地狱”,市占率第一的皇冠反而成了枷锁。
三是资本耐心有限。早期投资者沸点资本、启明创投持股已超10年,腾讯阿里也困在40亿估值里。创始人支涛团队IPO前反常减持,海航创投2023年清仓离场,释放的信号比财报更令人深思。
云迹科技的IPO,本质上是一场“用规模换时间”的赌局:赌酒店机器人不会被特斯拉Optimus等竞品取代,赌医疗、工厂场景能否复制过去几年的酒店场景奇迹,赌资本市场还相信“亏损换未来”的AI叙事。
但现实的残酷在于,当技术护城河不够深、商业化路径不够宽时,所有赌注都成了资本游戏的筹码。支涛和她的云迹科技,或许正在印证一个真理:在硬科技赛道,光有“创业情怀”和“市占率第一”的光环,远远不够。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胡雯雯
编辑: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