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贵州黔南州惠水法院环境保护法庭公开开庭审理了一起失火罪案件,被告人吴某某在上山祭祀时焚烧香纸点燃了山林,山火在两天后才被扑灭。经鉴定此次森林火灾过火有林地面积877.6亩,法院认为被告人吴某某违反政府禁火规定,野外用火不慎引发森林火灾,危害公共安全,应当以失火罪追究其刑事责任,判处吴某某有期徒刑一年三个月。
在天气回暖、清明之际,在野外的农事、祭祀、旅游踏青等活动增加的同时,如何有效实现野外防火、保护人们远离森林草原火灾?3月,南都记者随国家森防指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在福建多地调研采访中了解到,及时发现、在火情“升级”前将其遏制,是应急系统秉持的灭火原则。为实现这一目标,各地逐渐探索出了特色机制,并付出了大量人力。而随着数字平台、无人机等新科技应用,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也迎来了革新契机。
9成以上森林草原火灾系人为,野外违规用火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2022年10月,福建武夷山深处的无人区中冒起了浓烟,这是山火的前兆。福建省应急管理厅监控到了这处烟点,派出三架直升机,来回浇下百余次水,但被茂密的树干遮挡,效果不佳。最后,扑火队员出动,开辟出了一条进山道路,才控制了火情。
福建省应急厅事后分析,此次山中放火的“元凶”,极有可能是清晨的露珠。它们是天然的凸透镜,聚合阳光点燃了林子。除了露珠这样的罕见情况,也有雷击、滚石、泥炭自燃等引发山火的案例。
近年来雷击引发的自然火灾越来越多,2024年,全国发生了113起雷击火,占去年森林火灾总起数的38.7%。但无论如何,人为因素仍是导致森林草原火灾的主要原因。据应急管理部透露,总体来看,9成以上的火灾是人为引起的。焚烧的秸秆、祭祀的蜡烛纸钱、燃放的烟花爆竹、随手丢弃的烟头......在充足的天气与可燃物条件下,一点细微的火星就能在野外“引燃”难以想象的后果。综合以上原因,森林草原火灾预防工作本质仍是对人的管理,而这并不容易。
福建是全国南方重点集体林区,全省森林覆盖率65.12%,位居全国首位。3月末,南都记者在福建注意到,多个地方正处于严防山火的紧张状态。福建省应急管理厅工作人员告诉南都记者,每逢防火期,各地进山的主要道路都会有工作人员值守,劝导人们不要带火种进山。此外,不少地方也在推行野外用火审批制度。
然而总会有漏网之火。“进山的路有很多条,在身上藏一个打火机也很简单。经常有人抱着侥幸心理在山里用火,点燃枯枝,风一吹就控制不住了。”上述工作人员表示,在预防方面,政府部门也在加大宣传工作力度,让人们了解违规用火的严重后果。
实际上,在野外违规用火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刑法》《消防法》和《森林防火条例》《草原防火条例》对此有明确规定。未经批准,在野外违规用火的单位和个人,要承担警告、罚款、行政拘留等行政处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依据《刑法》会判处有期徒刑和拘役。除此之外还要承担赔偿火灾造成损失的经济责任,以及补种树木的生态修复责任。
搭建海拔900余米的“云上境”瞭望台,特殊时期值班守望
及时发现,在火情“升级”前将其遏制,是应急系统秉持的灭火原则。福建规定,要在天黑前控制火情,入夜后的诸多不确定性带来了更高的安全风险。基于此,福建各地摸索出了特色的工作机制。
古田镇位于福建龙岩市上杭县,森林覆盖率86%,这里有5A级风景区,也是著名的红色圣地。近十年来,古田未发生一起较大的森林火灾。
南都记者随古田镇护林队和半专业森林消防队队长李发祥来到了海拔900余米的“云上境”瞭望台。据李发祥介绍,在高森林火险期和重要时段,瞭望台严格落实值班制度,每日早八点到晚6点间,安排2名分别配有望远镜与对讲机的护林员到这里监控森林防火动态。在瞭望台上,值班人员可以俯瞰古田镇景区以及周边的8个村子。
瞭望台上的值班人员。南都记者王森 摄
自2006年起投入护林工作,李发祥培养出了对火情的职业敏感。在和记者交谈时,他用余光便发现了远处的一缕白烟,随即用对讲机通知山下的护林员前去察看情况。“三五分钟就会有人到现场。”
南都记者注意到,在强化森林消防队伍方面,福建一些地方做出了大胆的先行尝试。2013年,三明永安市成立了国有独资的森林管护公司,采取“谁出资、谁收益”的企业化运作模式,建成了一支拥有110余人,采用市场化运营、标准化运作、科技化创新的福建省森林灭火应急救援永安队。
创新的“造血”机制提升了队伍的灭火能力。据了解,一旦发现火情,队伍能在10分钟内出发赶赴火场,可利用无人机、智慧生态信息平台第一时间掌握火场火情动态情况;利用“水泵+供水车+固定蓄水池”“无人机高空投掷灭火弹+水带”“多泵串联架设”等方式实施“以水灭火”扑救,最大限度避免人员伤亡和减少财产损失。
福建省森林灭火应急救援永安队在灭火演练。南都记者王森 摄
无人机等低空力量加入,探索科技赋能森林草原防灭火
南都记者注意到,在强调扩充专业队伍外,福建省也在森林草原防灭火中加大了科技的投入,这其中有信息平台的建设,也有近年来逐渐兴起的无人机应用。
在福建省应急管理厅应急指挥部的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省内各地的火灾风险等级,这是福建省自主研发的森林防灭火预警监测系统。福建省应急管理厅防火处处长潘振旺介绍,该系统实现了火情热点的精准定位,将国家卫星监测到的热点信息精确到乡镇内的具体山头,使核查人员能及时精准达到山头核查情况,极大缩减了热点核查所需的人力、财力和时间。
福建省应急管理厅防火处处长潘振旺向记者介绍“福建省森林防灭火预警监测系统”。南都记者王森 摄
南都记者在永安宁化县看到,当地引入了无人机空地一体化系统辅助火情监测。据了解,三明市已投入2564万元,在沙县区、宁化县安装了36套无人机组,其中宁化县有20套,覆盖了全县95%的面积。2024年底至2025年春节前,宁化县经历了长达55天的无雨天气,森林防灭火形势严峻。其间,无人机高频次巡检发现了223处野外未报备用火,并及时通知网格员前往制止。
宁化县建设的无人机组。南都记者王森 摄
实际上,无人机能做的远不止于此。福建应急管理厅工作人员向南都记者介绍,在平时,无人机不仅是“宣传喊话器”,也是护林员的延伸,提升了巡查效率。面对火情,无人机可在空中实时监控火灾走向,为灭火提供决策参考,并在火后辅助受灾评估。在发生在深山、悬崖峭壁等的特殊位置的火灾中,无人机还可以携带水袋、水枪等设备灭火,保障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福建正在改革过往使用风力灭火机的灭火方式,推行更加安全高效的“以水灭火”,而无人机也是实现此目标的关键一环。翻山越岭运输灭火用水并不容易,无人机可以吊装水泵、管带帮助救援人员在山上分梯度搭建蓄水池,减少人员的体力消耗。
南都记者梳理公开信息发现,全国多地都在探索森林防灭火的无人机应用,如四川已初步形成在火场“三断”情况下,无人直升机全时侦查、通信、物资投送等实战能力;新疆构建无人机等立体化监测网络,今年计划完成4000万亩无人机巡护任务;重庆永川区对无人机赋予AI算法,能精准识别烟雾及火点位置。
在此前的应急管理部新闻发布会上,应急管理部监测防火司司长杨旭东表示,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无人机应用到森林航空消防中。此外,历经70年发展,以直升机灭火为主的森林航空消防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他介绍,飞机灭火效率高。以常用的灭火飞机卡-32为例,一个架次能在空中飞行2个小时,执行10次灭火任务,总洒水50吨,是2500个消防队员人工用水量。
采写:南都记者王森 发自福建
编辑:梁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