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人类世、新加坡石油发展……这场展览深挖东南亚文化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5-04-05 04:01

即日至5月11日,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和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共同策划推出以跨学科方法的实验性研究展——“我们的目光:艺术、人类学与亚洲映像” 。

图片

展览现场

有趣的“热带坡屋顶”策展叙事

展览邀请了在中国和东南亚工作的12位艺术家和人类学家以参与式策展方法进行合作对话,通过他们长期在地创作的影像作品,呈现单向度的被观看的亚洲叙事之外,还有一些以往未曾顾及的微观世界或个体声音。结合不同的情境装置带来微妙的具身感受,呈现山海、岛屿、雨林、港口、社区、村落和其间人群“映像”的对照与交叠。在展场的中间地带,还呈现了策展过程中的不同学科和领域的参与者对于各自工作的误读、对话和理解过程,一些开放的问题结构同时提醒了依赖模糊与多义的“我们”概念的复杂性。

展厅中以亚洲南方常见的“热带坡屋顶”构成影像聚落,并不过多强调艺术家与人类学家作品的分别,这种有意模糊学科边界和对专业中心主义的降解,是希望在去掉知识标签后,以影像作品为核心构建多维感官现场。除了影像作品,本次策展设计还在展厅中部呈现了这次策展过程的讨论中值得分享的观点,并提供给观众加入进来继续讨论的媒介,这种参与式策展方法为对这些话题感兴趣的更多的“我们”创造了临时的团结空间和时间。

图片

以亚洲南方常见的“热带坡屋顶”构成影像聚落

广州美术学院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主任王璜生表示,作为第二届泛东南亚三年展的第一个展览,《我们的目光——艺术、人类学和亚洲映像》不仅是对“我们怎么看、怎么被看”这一主题的深入探讨,更升华了关于“开放”这一概念的理解。这个展览试图回答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我们是谁?我们的目光是什么?”通过艺术与人类学的跨学科对话,本次展览探讨了在全球化背景下,东南亚的文化、历史与身份如何通过视觉表达和艺术创作相互交织,并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他者”与“自我”的反思与认知。

多国艺术家的亚洲映像

在展览论坛上,菲律宾纪录片导演、视觉人类学作者凯瑟琳·雷·利马约讲述了她的参展作品——长期视觉记录项目《生活在人类世》,作品探讨了人类世这一术语以及它如何体现在菲律宾人和东南亚人的生活中,也讨论了视觉人类学在记录气候变化重要证据方面的力量。

图片

凯瑟琳·雷·利马约作品

凯瑟琳·雷·利马约说,我希望能够记录一个不断变化星球上的生命,希望能够给大家展现菲律宾寻常人家的境况,因为有时候他们面临一些非常严重的问题:生存的问题。菲律宾在灾害方面是遭受最多的国家之一,比如我们经常遭受台风的侵袭,去年一个月之内遭受了多次台风侵袭,但是这一情况在其他国家并不常发生。当然,也有一些场景是各个国家共同在遭受的,我们都在经历着气候变化。环境的变化改变着人类生存的环境,气候变化改变着人类生存的环境,所以它也带来了我们生态上的危机。

来自新加坡的参展艺术家何锐安讲述了《石油的(不)可见性》,这是他的一项长期研究,探讨了新加坡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以及石油在20世纪成为全球首要商品这一背景下所发生的变化。

何锐安说,很多时候当我与外国人提起新加坡石油产业时,大家可能会表示一点惊讶或者意外,新加坡给大家的一个比较刻板的印象是它是一个非常后工业的城市,或者比较接近于金融化的城市,所以很多人都会觉得蛮惊讶的,其实新加坡是世界上三大国际石油中心之一,石油对新加坡的经济意义重大,但是在公众视野中却不那么可见,它没有相对的文化的意义,或者是在新加坡人本身的身份认同中似乎没有涉及石油,这与其他的所谓石油国家是截然不同的。

图片

何锐安作品

为此,何锐安说,他的作品探讨了这个(不)可见性看见石油对于这个社会、整个体系的影响。

来自马来西亚沙巴的参展艺术家艾金·基·查尔斯表示,由于在本地原住民部落中成长起来,从小便开始记录家人、家族的故事,以及她所生活的原住民土地和文化的流失。对于艾金来说,这些记忆和故事是她镜头下的重要内容。

图片

艾金·基·查尔斯作品

她提到,成为一名电影制作人,让她能够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展现自己的观察与感受。尽管人们来自不同的土地,文化背景也各异,差异看似巨大,但她认为,我们在记忆、情感、好奇心等方面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这种跨越文化和地域的共鸣,在展览策划的对谈中就开启了在东南亚地区的文化交流与艺术碰撞。

采写:南都记者许晓蕾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