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4月2日,美国政府发布行政令,将对贸易伙伴征收“对等关税”。其中,针对汽车行业,美国政府表示,将对进口汽车和某些汽车零部件征收25%的关税。
此举将对全球汽车产业链,尤其是以日韩德为主汽车产业带来巨大影响。截至目前,已有多方采取公开行动,以应对关税影响。
视线落回到国内,在业内人士及机构看来,关税对于中国整车企业实际影响有限,而更可能受到较大影响的零部件企业或可通过成本管理、当地设厂等手段化解。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关税大棒挥向企业的同时,其威力亦令全球股市受到重挫。4月7日,在市场看空情绪持续严重的情况下,全球资本市场迎来了“黑色星期一”,中、欧、美、日、韩等多地股市遭受重创。
受系统性风险传导,A股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板块亦成重灾区,比亚迪、长安汽车、长城汽车、北汽蓝谷、江淮汽车等整车龙头企业跌停,赛力斯跌近9%;安徽凤凰、华密新材、骏创科技、旺成科技等汽车零部件企业跌超25%。整车港股亦未能幸免,零跑汽车、小鹏汽车、理想汽车、东风集团股份、蔚来汽车等跌超14%。
对美市场依赖严重,日韩德受影响更大
多方已提出应对措施
关税政策预计会对日韩德等对美市场依赖严重的汽车产业带来较大影响。
交银国际指出,2024年,美国汽车进口约800万辆,占总销量约50%。按美国汽车进口的主要来源国及其出口数量来看,2024年墨西哥出口了约250万辆汽车,是美国最大的汽车进口来源地。“不过墨西哥和加拿大出口到美国的大多车辆符合USMCA的商品豁免,受影响不大。”
交银国际表示,受影响最大的依次为韩国、日本和德国。2024年,日本、韩国、德国分别对美出口137万辆、100万辆和55万辆整车。基于该数据,华泰证券预估,关税落地将分别影响日、韩、德约27万辆、20万辆和16万辆出口。
华泰证券指出,美国市场长期以来是日韩德车企的核心销售和出口市场,受到25%关税的直接影响,美系和日韩系经济型车型的价差或扩大至8000至9000美元。“日韩德车企短期难以平衡量利。”
目前,韩国政府给出了应对之策。据财联社报道,韩国政府计划向当地汽车行业注入约3万亿韩元(约合150.42亿元人民币)的紧急援助,以缓解美国关税带来的打击。
以美国作为主要市场之一的英国也已展开行动。据新华社报道,当地时间4月6日,英国政府宣布保护本土汽车行业的新措施,延长汽车制造商可出售混合动力车的时限,并减轻对未能如期实现电动化目标的车企的处罚。
具体来看,英国首相基尔·斯塔默表示,新生产燃油车不得于2030年后继续销售,但包括插电式在内的混合动力车可继续销售至2035年。斯塔默领导的工党在议会选举前曾承诺,上台后将在2030年前禁止销售全部含内燃机的新车。
海外车企也在用行动反击。据财联社,大众汽车日前计划在其运往美国的汽车标价中增加进口费;另据新华社,英国汽车制造商捷豹路虎宣布,自4月7日起的一个月内暂停向美国出口整车,以应对美国对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带来的影响。
关税对华整车企业影响有限
崔东树:中国出口美国汽车占比仅1.81%
关税对中国汽车产业影响几何?从一些业内人士和券商机构的分析来看,关税对于中国整车企业的影响或将仅停留在资本市场层面。
4月7日,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发文表示,中国汽车2024年出口美国仅有11.6万台,在中国汽车总体出口数量的占比仅有1.81%。
崔东树还指出,中国汽车出口由于前期是以合资企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尤其乘用车等合资企业的产品特征特别明显,所以在出口区域上有所约束,无法对发达国家出口,欧美、日韩等这些发达国家在中国的合资企业大部分是无法实现产品返销的。
据交银国际介绍,2024年中国对美出口基本是通用、福特、特斯拉在华生产车辆返销为主,而中国自主品牌车企没有对美国市场有任何布局。出口增量方面,美国亦“查无此人”。东兴证券表示,2024年出口增量贡献较大的国家分布为俄罗斯、阿联酋、巴西、比利时和沙特。
“中国汽车出口美国受阻,对中国汽车出口基本没有影响。”崔东树直言。
相较而言,国产汽车零部件已深入全球供应体系,相关企业预计将受到较大的影响。交银国际援引海关总署数据,2024年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美国的金额约为997.7亿元人民币,占所有零部件出口金额约13.5%。“零部件关税的增加客观上将削弱国内汽车零件的成本优势。”东兴证券指出。
不过这种影响并非无法应对。东兴证券认为,部分零部件公司已经实现全球生产,将通过当地布局化解关税影响;此外还可通过持续提升管理效率保持成本领先优势。
交银国际认为,此次加税针对部分产品可和车企商谈关税分担;长期来看,中国汽零厂需考虑本地化生产,而在墨西哥和加拿大拥有生产基地的汽零厂商,需满足USMCA协定标准,提升北美配套价值比例至75%以上。
华泰证券指出,本轮加税本质上是推动制造业在美国设厂。中国汽零厂商大方向将增加美国成分采购及直接美国设厂,以降低加税影响。此外,日韩德系主机厂预期在北美加大产能布局,因此提前在墨西哥或者美国产能布局的中国汽零厂商,更容易降低本轮加税影响,同时更容易赢得北美的增量市场。
南都·湾财社记者 陈镜安
编辑: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