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上午,佛山市教育局召开全市教育大会首场通气会,围绕“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主题,系统总结“十四五”期间教育工作成效,并发布未来三年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举措。会议提出,佛山将通过“跨界+跨学科”“科技+人文”双轮驱动,打造科学教育新质生产力,构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教育综合改革的“佛山模式”。
构建全链条育人体系
会议指出,“十四五”期间,佛山市教育局认真落实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特色发展全面育人,深入推进五育融合,将德育、体育、卫生、艺术、劳动教育等工作摆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位置,坚持问题与目标导向,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市教育局德体卫艺科科长表示:“将积极整合各方资源,组建专业指导团队,成立佛山市青少年心理防护工作专班,以及多项专家指导委员会。”通过专家团队的专业引领,提高德育,体育,卫生,艺术,劳动,教育等工作,针对性和时效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为突出特色引领,全市711所学校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和精品,“一校一品”和“一校多品”已成为佛山教育的一张名片。截至目前,佛山市已经打造多个省市、甚至国家级“五育”特色示范学校。广东省第八届艺术展演中,佛山斩获149作品奖项,12件作品代表广东参赛,4件作品获选参与全国现场展演,充分展现佛山美育教育的实力。
近年来,佛山精心构建校园赛事活动体系,助推学校打造特色项目。赛事活动的制度化、系统化开展,能够有效验收学校特色育人项目建设情况,还营造了良好的校园育人氛围。比如佛山中学武术队代表广东在全国学青会夺冠,狮山高中田径队、顺德一中女子排球队多年蝉联省赛冠军。在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方面,每年组织德育队伍参加专业技能提升培训,举办全市德育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组织学校体育专项课题申报,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专项教科研水平,着力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卫生师资队伍。
四大行动攻坚教育深化改
未来三年,市教育局将加大工作力度,深入推进“五育融合”,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主要举措如下。
一是实施“思政教育”强化行动。构建大思政“融合课堂”,设立“校长和书记带头讲授思政课”制度,组织全市百万师生“同上一堂思政课”,推动跨学科综合育人,将佛山十大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同时提高网络育人能力,做好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
二是实施“五育融合”攻坚行动。深化体育改革,筑牢佛山校园武术特色,打造20所综合实力全省领先体育特色学校,保障学生每天校内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深化美育改革,打造50个高水平艺术团队,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定10所粤剧特色学校,创建50所粤语文化特色学校,构建多元美育评价体系。实施劳动教育专项行动,深入推进校园农耕文化和研学实践建设,打造100所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建成50个校园微农场。深入推进国防教育“八个一”特色行动,打造40所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三是实施“心理健康”赋能行动。完善市-区-镇-校四级学生心理健康监测预警体系,探索建立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档案转接机制。进一步强化软硬件建设,组建佛山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整合教育、医疗、社会等力量,为中小学校提供一站式专业指导与服务。
四是实施“校家社协同”育人行动。打造“教联体”佛山模式,组建佛山市家庭教育专家资源库,推进互联网+家庭教育。精心打造“空中家长学校”“线上家校云课堂”“家长好声音”,坚持实施家长学校建设,培育50个“规范十特色”家长学校示范点。
激活科学教育新质生产力
佛山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龙舟龙狮文化名城。作为人文资源极度丰富的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佛山市将非遗传承和岭南文化融合科学教育,找准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契合点、结合点、协同点,打破学科、课程和学校边界,聚焦跨界跨学科融合创新。
“科学+非遗”,跨界融合创空间。全市累计投入超过3500万元,建设创客教育空间373个,联同各类特色实验教学空间,覆盖全市超过60%的中小学校。佛山二中“知隐”古陶瓷化石博物馆,作为全国首个文博系统注册认定的中学校园博物馆,突出文化与科技的双重教育功能,成功入选广东省改革开放成果一千个第一案例。首批广东省优秀创客教育空间评选活动中,佛山市13个优秀创客教育空间入选,获评数量位居全省首位。此外,佛山市通过开发“科学+非遗”特色地方和校本科创课程和开展科创节、创客节、创新嘉年华活动和各类竞赛实践活动等形成了师生浓厚的众创氛围。
“科技+人文”,跨学科融合建课程。聚焦基于文化传承的跨学科科创课程资源融合创新,目前佛山已有200多所中小学校开设了“科技+人文”类科创课程。如佛山市铁军小学的“狮头扎作”STEAM课程、佛山市建设小学的佛山彩灯课程、石湾一小的陶艺传承课程、南海区大沥镇黄岐中心小学“二十四节气课程”等。同时,鼓励师生积极参与“科技+人文”创新创造类项目实践。例如,佛山市同济小学在开设小机器人、科技模型等14门科学探究课程基础上,结合“未来工程师”培养计划推动岭南创意花窗的特色研究项目。至今佛山市已开发了融合创新类特色课程资源、科学类精品课和实验精品课超1000项,整体创新成果惠及50万以上佛山市中小学生,厚植佛山市科学教育创新人才成长的“沃土”。
“人才+成果”,科教融合激活新质生产力。一方面佛山市联合佛山大学、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教育创客(创客导师)培养计划、中小学实验教学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以及中小学科学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进阶式提升;另一方面积极推进“科学副校长”全覆盖行动。佛山市通过以上“双轮驱动”师资培养策略,覆盖全市大部分中小学实现科学师资普及化提升培养,构建完善市、区、镇、校四级联动的科学教育暨实验教学应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佛山市中小师生在全省中小学生创客大赛、全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省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实验精品课和实验技能创新大赛、自制教学具大赛等综合成绩均位居全省三甲之列。佛山典型学生代表作品有:佛山市顺德区容山中学学生团队携科学教育创新教学具《基于光伏调节的可拆卸式日晷》亮相2024年城市中小学科学教育合作发展大会;佛山市铁军小学学生在禅城区中小学学生创客嘉年华上展示作品铃动狮韵。
佛山市分步实施,推动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2024年11月佛山正式印发出台了《佛山市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实施方案》,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特色鲜明、应用全面、实践深入的科学教育综合育人的“佛山模式”。2025年1月,佛山市教育局重磅官宣“减负十条”,在科学教育方面,要求实施“科学探究一小时”活动,为大力提升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给予强保障。同时,围绕人工智能赋能科学教育的发展方向,佛山市将积极推广数字化探究(DIS)+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虚拟/增强现实(VR/AR)融合驱动的新型教学模式,开发人工智能赋能科学教育及人工智能教育的示范课例,全面提升师生的科学素养,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采写:南都记者 王倩 实习生 赵孟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