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版头条:高企资格,为何“保鲜”难

南方都市报APP • 拌面酱
原创2025-04-09 00:04
图片

南方都市报4月9日A01版。

去年以来全国4532家企业被取消高新技术资格

广东353家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被取消


减税“高帽子”,为啥“不香了”?

◎资格认定审核趋严
◎企业研发投入降低
◎财政奖补数额减少
◎奖补缺乏可持续性
◎税收优惠使用率不高
◎部分企业材料造假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作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资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现如今,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46.3万家。然而,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背后,各省发布的取消企业高新技术资格案例也层出不穷。

南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新质生产力大调研”课题组梳理发现,2024年,广东省取消高新技术资格企业数量相较于2023年增长近4倍,其中广州市被取消高新技术资格企业占比达35.7%,深圳市占比则为6.8%

为什么有那么多高新技术企业被取消资格?课题组调查发现,由于经济环境影响研发投入降低,广州近四成被取消资格企业经营异常或注销。而财政奖补减少且发放延迟、税收政策优惠对大部分小微企业“形同虚设”等原因,也使得一些小微企业维护高企意愿下降。


图片

南方都市报4月9日A06-07版。


背景:

高企认定并非“一劳永逸”

报年度发展情况、3年复审

根据政策要求,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简称《管理办法》)的企业,可以享受企业所得税15%的税率优惠,同时享有亏损结转年限延长等优惠政策。随着“双创”热潮兴起,2015年起,全国各地也纷纷出台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政策,高企申报逐渐升温,并于2015年至2018年进入高峰期。

然而,高企认定并非“一劳永逸”,企业在获得资格后每年仍须填报上一年度知识产权、科技人员、研发费用、经营收入等年度发展情况报表,相关部门也会对企业进行动态管理。与其他产业政策相比,高新技术企业的有效期只有3年,3年后企业还需要重新按照《管理办法》的规定提交复审申请。

“没有按时填报年度发展情况的企业,相关部门会去核查原因,发现企业有问题就会被取消资格。”广州某高企咨询机构负责人魏隽表示,经过反查后,发现企业不符合高企资格或存在弄虚作假行为,需要追缴自发生取消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行为之日所属年度起已享受的奖补和税收优惠。


问题1:

受经济环境影响研发投入降低

部分被取消资格企业经营异常或注销


30余年来,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逐步成为衡量区域创新能力的一个指标。现如今,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46.3万家。然而,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背后,各省发布的取消企业高新资格案例也层出不穷。

课题组梳理发现,2024年至2025年3月1日,全国共有4532家企业被取消高新技术资格,这一数据在2023年、2022年分别为1758家、706家,年均增长1.5倍。其中,江西省、上海市、河南省取消高新技术资格企业数量最多,分别为1043家、555家、372家,广东省共取消353家高新技术企业资格,位列第四

为什么近两年被取消资格的高企数量成倍增长?根据上海、湖南、新疆等地公开信息可知,撤销原因包括企业注销、累计两年未填报年度情况发展报表,高新收入占比不达标、科技人员占比不达标、研发费占比不达标等。


问题2:

财政奖补减少、税收优惠使用率不高

小微企业维护意愿下降


高企的企业所得税政策优惠,是政府给予这些企业的福利。但在课题组进一步深入调查的过程中,一些企业对此的看法,却让记者颇感意外。

“公司财务认为没有必要申请这个税收优惠。”一家在2019年获得高企资格的S公司负责人告诉课题组。其表示,该公司是小微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0万元,企业所得税统一只需按照“折合率”5%缴纳,相较于高新技术企业15%的企业所得税率,自然更“香”。

“纳税较少,申请银行贷款时授信额度也会减少,一些项目申请很难通过,所以我们自愿放弃了高企税收优惠。”L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问题3:

广东高企资格取消公示四成延迟四年

有企业因此多缴滞纳金


高企资格被取消后,须补缴其不符合认定条件年度起已享受的税收优惠。然而,有企业反馈,由于资格取消公示时间滞后,多缴纳滞纳金。

2017年,D公司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直到2024年才收到被取消资格的通知。D公司负责人表示,2018年便意识到高企资格可能被取消了,但当时认定证书已经发下来了,税务部门也没有让公司补税。直到2024年才收到取消资格、补税的信息,不仅退回了补贴、补缴了税款,还多交了一笔几万元的滞纳金。“时间拖得越长,要补得越多。”

还有部分被取消资格企业早已搬离甚至破产结算。X公司则由于环评问题,被取消2018至2020年的高企资格,并于2021年搬离广州。“资料补交了两次了,还是被取消了,收到确切消息已经是2024年。”该名负责人透露。



问题4:

中介机构管理亟须强化

一管理咨询公司捏造信息骗补超亿元


课题组调查发现,不少企业申报高企资格要通过中介机构,有部分中介主动联系企业为其包装,更有企业和中介共谋骗补情况发生。

课题组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以“高新技术企业+诈骗”检索,获得相关文书130篇,其中有19篇与广东高新技术企业骗补相关,多发生于2015年至2017年。

根据佛检刑不诉〔2020〕Z17号,2016年12月,有犯罪嫌疑人团伙发现广东省科技部门主导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培育工作存在漏洞的情况后,在广州成立管理咨询公司,于2017年至2019年伙同169家企业以编造虚假材料申报高新企业获取财政补助资金1.66亿元;其中已经发放到企业共4362万元。


建议:

建立“科技-税务-市监”数据互通平台

让好政策精准“滴灌”企业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高企越多地方的声誉越好,但随着高企数量激增,地方政府要维护这么多企业,也需要付出一定成本。”林江表示,发展经济需要引领型企业发挥龙头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发展,但从数量上而言,中小企业仍占主导地位。高新技术企业中80%是小微企业,其中一些具备高成长性特质的小微企业,稍加培育便会成长为独角兽企业,需要让好政策精准“滴灌”企业,帮助它们成长。

他还表示,针对科技型企业,一次性奖补不具备可持续性,对于带动科技、产业协同发展的作用并不大。未来的科技政策激励可以不区分高企和非高企,只要企业有研发费用支出,便可以享受加计扣除政策。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魏隽、黎盛均为化名)

南都广州新闻部、南都融媒出品

编辑:潘欣

记者:王美苏 实习生 秦涵

设计:郭红霞

图片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头版头条看南都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