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幻作品的想象里,硅基文明常常是一种充满神秘色彩的存在。今年以来,伴随DeepSeek等国产大模型的技术突破以及政策支持的持续加码,大模型能力逐渐迭代升级,你的“硅基同事”正破梦为实。
珠海首个全新企业级智能体正式发布
2025年4月9日,珠海本土人工智能企业金智维在“重塑企业生产力”主题发布会上,推出珠海首个企业级智能体Ki-AgentS。该智能体的面世直击智能体大多聚焦个人端应用的痛点,揭开企业级智能体规模应用的新篇章。
“请帮我分析某银行的年度报告。”发布会现场,工作人员向Ki-AgentS发出了明确指令,只见Ki-AgentS随即打开上海证券交易所官网找到信息披露页面,下载该银行去年的年度报告并进行总结分析,总耗时2分35秒。
据了解,以往的企业级智能体需要人工输入明确的步骤指令,例如打开某银行页面、搜索该企业报告、按照哪些标准进行分析等,其接收到明确指令后才能够进行操作。但Ki-AgentS则具有在企业端的自主规划和执行能力。
据介绍,Ki-AgentS通过调用DeepSeek、Qwen2.5等先进大模型的思考决策能力,结合金智维自研的RPA验证引擎,Ki-AgentS可自主完成从任务规划、工具调用、多Agent协同到结果校验的全流程,有效地避免了大模型的幻觉,保证了业务规则的合规性和准确性。
“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与深度应用,未来我们的同事除了‘碳基人’还有‘硅基人’,‘硅基劳动力’将成为企业组织不可或缺的新成员。”金智维创始人、董事长廖万里告诉记者。
这一智能体的发布实现了珠海AI行业的“单点突破”,在政策、技术与场景协同的背景下,珠海AI行业是否正迎来“生态崛起”?
珠海可能培育出下一个AI标杆企业
人工智能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和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已成为城市竞争的“兵家必争之地”。各大城市已经争相入局,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地密集出台人工智能相关产业政策,抢滩布局未来产业,珠海同样走在前列。
近年来,珠海通过政策支持、产业布局、技术创新和场景应用等多方面的努力,积极推动AI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形成了龙头企业引领、政策精准扶持、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发展格局。
据统计,2024年,珠海引育超40家AI大模型企业,并建设了多个AI产业特色园区,如“模数空间”和“模创空间”,推动垂直大模型和场景大模型的快速聚集。
“我认为,珠海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在发展AI产业方面有天然的禀赋,比如区位特点让珠海更便于开展国际合作的区位优势。除此以外,珠海也拥有一定的科研资源,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金智维创始人、董事长廖万里告诉记者,金智维作为扎根珠海近十年的本土企业,在珠海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的熏陶下,从初创企业逐步成长为如今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谈及珠海的AI产业是否存在一些不足方面,廖万里表示,珠海高端AI人才密度与一线城市相比还有差距,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也尚待加强。另外,本地企业对人工智能应用的开发场景相对不足,在制造业、生物医药等珠海优势行业缺少了易推广、可复制的应用场景样板。“我相信凭借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持续加大的科研投入以及对创新的重视,未来再进一步完善产业生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珠海完全有可能培育出深耕垂直领域的AI标杆企业。”廖万里说。
“二券”加持 珠海AI产业“向心力”持续增加
珠海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中展现出的蓬勃生机,除其天然禀赋外,也离不开政府持续释放的政策红利。
3月19日,珠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就《珠海市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下称《若干措施》)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提到,拟设立总额最高5亿元的“算力券”和总额最高3亿元的“模型券”,降低企业使用智能算力和大模型的成本。
具体而言,企业通过“云上智城”算力互联服务平台购买算力,按实际支出费用不超过50%的比例予以“算力券”资助,并实现免申即享。对获得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的企业,“算力券”支持比例可提升至60%。每家企业每年累计资助额度不超过1000万元。
在廖万里看来,珠海拟设立 “算力券” 和 “模型券” 是极具前瞻性的举措。“通过‘算力券’,企业可以大大降低算力使用成本,将更多资金投入到研发和业务拓展中。‘模型券’则鼓励企业与本地高校共建垂直领域模型,强化产学研成果转化,有助于企业获取更优质的AI模型,避免重复开发,加速了产品和服务的迭代升级。”廖万里告诉记者,这两种券的设立,能够吸引更多AI企业落户珠海,促进产业集聚,也激励企业加大创新力度,提升珠海AI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形成“政策降本-技术提质-生态扩容”的正向循环,推动珠海AI产业生态高地建设。
除此外,珠海“十四五”规划便明确将AI列为战略产业,通过税收优惠、研发补贴及产业园扶持等政策,降低企业早期研发成本,助力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其次,珠海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场景资源,本地产业集群与高校形成产学研闭环,为AI技术落地提供了从验证到复制的完整路径。此外,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数据跨境流动”等试点政策,也为AI企业拓展港澳及海外市场搭建了良好的通道......
“珠海政策的前瞻性与连续性为技术创新提供了稳定的土壤,如今,珠海正通过‘云上智城’算力基建、低空经济等新业态,推动AI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廖万里认为,这种“政策筑基-场景驱动-生态反哺”的良性循环,不仅为企业提供了技术自主创新的空间,更构建起大湾区AI产业发展的独特范式。也由于这些城市特质,相信珠海未来还将吸引更多技术驱动型企业在此汇聚,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AI创新生态圈。
这种“先天禀赋+后天培育”的双轮驱动模式,正为珠海AI产业构筑起独特的竞争优势。“作为扎根珠海的企业,金智维的总部大厦将在明年落成,我们希望将其打造成珠海人工智能的创新地、集聚地,能够引领、带动更多的人工智能企业和成果落地,形成‘珠海经验’。”廖万里告诉记者。
采写:南都记者 赵雨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