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亿中国女性的围绝经期:卵巢功能跌至5%和十余种症状

南方都市报APP • 健闻
原创2025-04-12 11:11

在“保障母婴健康”这一妇幼健康问题成为今年世界卫生日主题的大背景下,4月11日至13日,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与广东省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主办的“生殖内分泌疾病疑难问题的前沿进展与临床实践”研讨会在广州召开。会议首次披露《2024年中国女性健康状况白皮书》关键数据——中国约2.1亿女性正经历围绝经期困扰,并深入探讨卵巢衰老的机制与干预策略。

图片

围绝经期:被低估的女性健康转折点

围绝经期作为女性生育力衰退的过渡阶段,其健康风险长期被公众忽视。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李予教授在《女性生殖衰老的临床对策进展》报告中援引《2024年中国女性健康状况白皮书》数据指出,我国约有2.1亿女性正处于围绝经期,这一数字相当于每7名女性中就有1人正在经历相关症状。这些不适症状包括月经异常、情绪焦虑、潮热盗汗、阴道干涩、骨质疏松、皮肤松弛、泌尿生殖道萎缩、认知功能下降、不孕不育等10余种。

《白皮书》数据还提到约72%的女性会出现超热盗汗、65%遭遇睡眠障碍、53%的人会经历情绪波动,而出现关节肌肉疼痛的女性占比约41%。然而,约70%的受访者将症状归因于“亚健康”,导致干预滞后。

李予教授强调,围绝经期的核心是卵巢功能的断崖式衰退。女性40岁后卵子储备仅剩3%-5%,且剩余卵母细胞普遍存在线粒体功能障碍和DNA损伤,直接导致生育力骤降及胚胎发育潜能削弱。“这一阶段不仅是生育力的分水岭,更是整体健康的关键转折点。”她呼吁加强公众教育,推动早筛早诊。

801x1078_67f908f8c2d3a.jpg

卵巢衰老的分子机制与评估技术突破

卵巢衰老的复杂性在分子层面被进一步揭示。李予教授通过多组学研究指出,卵巢功能衰退与基因组不稳定、表观遗传异常及代谢失衡密切相关。例如,老年女性卵母细胞的BRCA2、CHEK2等DNA修复基因突变率升高,mtDNA拷贝数下降导致线粒体自噬受损;颗粒细胞中促炎因子TNF、IL-6表达上调,加剧卵巢纤维化。

评估技术的革新为精准干预提供了支撑。单细胞转录组技术揭示卵母细胞RNA剪接异常与非编码RNA代谢紊乱,代谢组学则发现亚精胺水平下降与卵巢功能衰退显著相关。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刘风华教授提到,人工智能模型通过筛选天然抗衰成分,已验证Reco18的多靶点作用机制,其通过随机对照实验证明可改善线粒体功能及卵母细胞质量。

800x537_67f9099d520f4.jpg

植物提取物抗卵巢衰老 

有了循证医学突破

会议中,经国家重点实验室横向课题验证的天然植物提取物Reco18引发关注。据李予教授披露,该成分作用机制通过SCI期刊发表的实验阐明:Reco18可促进卵丘细胞扩展、降低卵母细胞ROS水平,并通过激活MAPK信号通路改善线粒体功能.动物实验显示,老龄小鼠服用Reco18后,AMH水平回升,囊胚形成率及子代数量显著提升。

800x600_67f9099db897c.jpg

临床转化方面,李予教授介绍,一项覆盖全国14家三甲医院、706例受试者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RCT)预实验显示,≥35岁女性使用Reco18后,累计临床妊娠率从对照组的42.86%提升至53.85%。目前,研究正扩展至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胚胎质量差等细分人群,以验证其普适性。实验室信息化专家Dr. Randy Hice评价称,Reco18标志着天然成分从经验应用转向循证医学,但其标准化生产与临床转化仍需突破。 

从科学到实践:综合干预策略的整合

与会专家强调卵巢抗衰需采取多维度策略。李予教授指出,生活方式干预应优先于药物:每日8小时高质量睡眠、适度运动及均衡饮食(如补充钙、维生素)可维持内分泌稳定;情绪调节则能间接缓解潮热、焦虑等症状。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杨冬梓教授补充,围绝经期女性需重点关注骨质流失,建议增加牛奶、豆制品等含钙食物摄入,并通过户外活动与社会交往维持心理健康。药物领域,二甲双胍、雷帕霉素等虽能延缓卵泡闭锁,但其长期安全性待验证;新兴技术如外泌体治疗虽具潜力,仍面临伦理与标准化挑战。

“未来卵巢抗衰的核心,在于整合自然疗法与科技创新。”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