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深圳医院“磁波刀”为患者无创治疗帕金森病,次日出院

南方都市报APP • 深圳大件事
原创2025-04-12 15:05

4月11日是第29个世界帕金森病日。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以下简称“港大深圳医院”)神经医学中心李勇杰教授团队成功为一位来自西安的退休产科医生进行“磁波刀”治疗帕金森病手术,患者术后右手震颤已经消失,没有出现不良反应,住院观察一晚,第二天便安全出院。

帕金森病困住双手,退休产科医生深受其

人体的正常运动是通过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进行控制的,它的任务是携带神经信号在脑神经之间进行传递,当正常产生多巴胺的神经细胞衰亡时,帕金森的症状就会显现,这个改变医学上就叫做神经退行性改变。帕金森病是全球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常发于中老年人。震颤(手抖)是帕金森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往往给患者的工作、生活带来很大影响。

来自西安的董阿姨(化名)是一名资深的妇产科医生,曾经用稳健的双手迎接了无数新生命的到来。退休后也常常给年轻医生做培训和指导。然而,8年前,她被确诊为帕金森病。刚开始,董阿姨只是出现轻微的手抖,她也就没有放在心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症状愈发严重,3年前突然加重,右手的剧烈震颤几乎无法控制。

曾经几十年来奋战在产科一线让她引以为傲的手,此刻却连体面地拿筷子夹菜都做不到。董阿姨坚持了5年的药物治疗,却没有出现期待的效果。手抖加剧后,董阿姨几乎不出门了,不愿跟人沟通,可就算不出门,在家吃饭也成了难题,无法自如地夹菜,穿衣、写字等等生活小事都要依赖家人照顾,让她觉得烦躁痛苦。

南下寻医,“磁波刀”点燃新希

吃药看不到希望,董阿姨开始打听其他治疗方案。

目前治疗帕金森病的常规方案,就是DBS电极微创植入手术,即脑深部电刺激疗法(Deep Brain Stimulation)。尽管DBS电极植入手术是微创的,但是董阿姨想到要开颅,还要经常给起搏器充电。她感到恐惧。

一次偶然的机会,董阿姨了解到港大深圳医院发布了李勇杰团队用“磁波刀”技术治疗帕金森病的新闻。这项技术是无创的,不用在头上打孔,也不需埋导线和刺激器,更不用充电。董阿姨抱着试一试的心态,2025年年初便南下广东,来到港大深圳医院,找到神外科主任李勇杰。

经过详细检查,李勇杰教授确认董阿姨的疾病是帕金森病,并且合并特发性震颤。这两种病在中老年群体中并不少见,但合并发生在一个人身上却极其罕见。李勇杰为她制定了“磁波刀”治疗方案,可“一石二鸟”,同时治疗这两种不同类型的震颤。

“磁波刀”虽然叫刀,但并不是刀,它真正的名称是脑部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系统,简称“磁波刀”。港大深圳医院引入的这台“磁波刀”是国内首台进入临床服务的尖端设备。

图片

“磁波刀”超声光束对准脑深部的靶点发射。

“磁波刀”进行无创精准脑部治疗,整个过程就像隔墙打物。结合核磁共振的实时成像和实时测温,发射1千多束的超声波,精准聚焦到脑部的靶点,使脑内局部产生热量,让细胞的紊乱活动平静下来,回归正常。

就是这样神奇的“温柔一刀”,目前治疗特发性震颤和帕金森病已经成熟。李勇杰介绍说,团队正在不断开发“磁波刀”的临床应用范围,可望在不久之后,能在肌张力障碍和癫痫,以及抑郁症和强迫症等方面提供新的治疗手段。

1024束超声光束齐发射,停止“抖抖抖”

看诊后,董阿姨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向自己在国外的学生求证。最终,她决定接受“磁波刀”治疗的建议。一周后,董阿姨再次南下深圳,住进港大深圳医院。第二天早上8点,董阿姨被带到磁共振室,准备接受治疗。医生给董阿姨戴上了一个头盔,固定她的头骨位置,随后,董阿姨走进核磁共振检查间,躺在治疗床上。这时,李勇杰和团队就在隔壁的医生操作间,通过磁共振成像(MRI)进行治疗靶点的定位,这个过程大约2个多小时,需反复校准,确保靶点位置精准。

图片

李勇杰教授(左一)和团队通过磁共振成像(MRI)进行治疗靶点的定位。

锁定靶点后,李勇杰启动指令,1024束超声光束对准脑深部的靶点发射了,与此同时,磁共振扫描持续转动,实时监测靶点脑组织的温度。大约10秒,当董阿姨感觉头部有些发热时,她右手的震颤突然停止了!第二天中午,董阿姨和家人共进午餐,她拿起筷子稳稳地夹起一块菜,兴奋地向周围的人演示:“看,我的手不抖了!”这一幕,让大家忍不住欢呼起来了。

图片

李勇杰教授术后和患者测试消除手抖症状。

董阿姨总共在深圳停留了三天,手术后的第二天,她和家人已启程在回家的高铁上。她很感慨,拿出久违的笔写道:“这是一次与命运的对话也是一次科技与生命的交汇。” 

采写:南都记者谢萌 通讯员港深医信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