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陪照护破解一人住院全家累,广东试点解决住院患者陪护难

南方都市报APP • 健闻
原创2025-04-14 11:46

69岁的莫奶奶躺在东莞市厚街医院康复科的病床上,车祸导致的严重创伤让她经历了长达200多天的住院治疗。过去,儿子莫先生两兄弟不得不轮流请假陪护,“翻身、喂饭、擦洗,我们不懂专业护理,母亲还呛咳过,吓得整夜不敢睡”。如今,病房里多了一位“专业守护者”——经过系统培训的医疗护理员钟卫红。她每天协助莫奶奶洗漱、康复训练,定时向护士反馈病情变化。“现在隔两天来看一次,母亲干净清爽,精神也好多了”,莫先生感慨。

图片

东莞市厚街医院康复病房内,护士、医疗护理员正在为重伤康复中的莫奶奶提供照护服务。

莫奶奶的故事,正是广东探索“免陪照护”服务试点的缩影。2025年4月,广东省卫生健康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试点方案,全省各地级以上市要积极组织医疗机构开展免陪照护服务试点,并确定广州、深圳、汕头、佛山、惠州、东莞、茂名、清远等8个市作为省级首批试点地区。由护士和医疗护理员承担试点病区住院患者的生活照顾服务。在东莞、深圳等地先行试点的医院中,患者日均陪护费用从270元降至140元,平均住院天数缩短近10%,家属满意度超95%。

探路:

从“手忙脚乱”到“专业协同”

 东莞如何重构住院陪护体系?

“过去康复科病房挤满家属,盒饭堆在走廊,呼叫铃此起彼伏。”这是试点之前东莞市厚街医院康复科常态化出现的场景。作为工业化城市中的人口和产业集中的街镇,厚街医院经常服务的患者群以当地80万常暂住居民为主。

东莞市厚街医院党委书记黄晓芸告诉南都记者,作为全省唯二(另一家为中山小榄医院)的镇级三甲医院,该院日均门诊量超3000人次,流动人口占比高,“家属陪护难”矛盾尤为突出。2024年10月,该院在康复科试点“免陪照护”,将生活照料交由74名持证医疗护理员,护士则专注病情观察和专业护理。

图片

免陪照护项目并不强制执行,家属有空闲、有能力的也可以自行陪护病患。

这一变革的背后,是东莞“刀刃向内”的制度重构。东莞市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袁耀钦介绍,医院建立“医疗-护理-治疗师-医疗护理员”四位一体团队,医疗护理员需通过“公司培训+医院考核+科室实训”三级准入,禁止单独执行口腔清洁、更换导尿管等高风险操作。“就连帮卧床患者洗头,都要固定颈椎位置,这些细节必须经专科培训。”医院康复科主任陈志举例,医疗护理员上岗前需掌握20余项安全操作规范。

智能化系统则为专业协同“上保险”。在东莞市人民医院,医疗护理员佩戴智能手环,患者输液剩余量、翻身时间等数据实时同步至护士站;家属通过医院公众号可查看每日照护清单,还能视频连线探视。“系统自动提醒医疗护理员每两小时巡查一次,比人工记录更精准。”护理部主任朱小冬说。

图片

在东莞市人民医院内,专业的医疗护理员管理信息系统正在不断完善。

成效:

费用砍半、康复提速 

住院患者有了“双保险”

数据印证了变革的力量。在东莞市人民医院康复科,开展免陪照护后,患者日均陪护费用从270元降至140元,以往需要护工1对1照护的患者,试点后按1对3收费后的月均花费减少超4000元。更关键的是,专业团队的介入让医疗质量显著提升:导尿管相关感染率归零,术后尿潴留发生率从18.7%降至3.3%,卒中患者平均住院日缩短1.2天。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这才是根本。”袁耀钦算了一笔账:护士从生活照料中释放出25%的精力,更多投入康复指导;医疗护理员协助患者早期离床活动,则加速了患者的康复过程。

800x600_67fc6a6f9f8b9.jpg

医疗护理员的专业介入,可以将护士从日常看护类工作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护理工作本身。

过去家属不敢给术后患者翻身,现在医疗护理员按规范操作,压疮发生率下降90%。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数据显示,免陪护病房患者满意度达94.6%,区外就医占比提升近10个百分点。

瓶颈:

自费困局与“40、50”

医疗护理员队伍何解?

尽管成效显著,试点医院仍面临“三座大山”。首先是支付机制。“费用全自费,低收入家庭压力大。”东莞市人民医院康复科护士长坦言,一位独居老人因无力承担费用,术后第三天便坚持出院。其次是医疗护理员队伍断层。厚街医院74名医疗护理员中,50岁以上占55%,初中以下学历超80%。“年轻人不愿入行,招人难、留人更难。”黄晓芸叹息。最后是医疗护理员职业化培训评价体系缺失。全省尚未建立统一的医疗护理员职业化培训评价体系,医院培训成本高企。“我们的证书目前是东莞市人民医院自行培训后取得的,缺乏更高规格的认证和职业晋升前景。”东莞市人民医院康复科医疗护理员庞小素本身就有医学背景,她坦言无陪照护试点后,给本是护工的她带来更高的收入和职业成就感,但这一切都需要更为明确的规范,从职业准入到职业前景、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等等。

图片

目前在东莞、深圳先期开展的免陪照护试点,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效。

这些痛点已引起政策层关注。广东省试点方案明确:制定免陪照护服务价格分档标准,探索商业保险覆盖照护费用;组织医疗护理员规范化、专业化培训,推动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实施工作,推动医疗护理员“持证上岗”。“只有解决这些‘卡脖子’问题,试点才能真正可持续。”袁耀钦说。

破局:

全省方案落地 

从“东莞经验”到“广东样本”

广东的解题思路清晰写在试点方案中:价格机制上,特级护理、一级护理收费基础上的免陪照护服务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由患者或患者家属知情同意后自主选择,并自费承担相关服务费用,患者或其家属知情同意后自主选择由第三方陪护服务机构的医疗护理员提供照护服务的,推动规范市场化收费行为;队伍建设上,组织开展医疗护理员规范化、专业化培训,加强基本操作、技能和工作流程等岗前培训,研究确定若干家社会培训评价组织,推动医疗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实施工作;信息化管理方面,通过加快智慧医院建设,提升护理信息化水平,探索开发免陪照护服务管理系统,推动信息技术与护理工作深度融合……

东莞、深圳已蹚出一条路,接下来要全省“开花”。而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深港融合的“HCA模式”正被引入——医疗护理员纳入护士体系统一管理,薪酬与技能等级挂钩,推动大湾区资质互认。

图片

“未来患者出院、转科、转诊后,医疗护理员还会通过视频指导后续的康复。”在东莞市人民医院的康复科里,技术人员正在演示着不断完善的“互联网+护理”平台。这场始于重症患者床边的改革,正悄然重塑整个医疗照护生态。

Q&A: 

是否必须选择免陪照护?

患者和家属可完全自愿

Q:试点病区的住院患者都必须选择免陪照护服务吗?

A:不是的。免陪照护服务试点工作坚持知情同意、自主选择的原则,试点病区会预留出病房或床位用于不接受免陪照护服务的患者。医疗机构也会加强对住院患者及其家属的宣传解释工作,逐步提高试点病区住院患者对免陪照护服务的接受程度。

图片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粤卫信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