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广东县域经济研究与发展促进会发布首部《广东省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研究报告》。化州、普宁、廉江、惠东、博罗、高州居全省57个县(市)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前六名。
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重要平台。报告认为,如何在全省范围内统筹推进县城的新型城镇化,并确保其在未来发展的高质量,是广东省新时期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关键。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周春山教授团队选择经济、人口、空间和文化四个维度的指标通过网络大数据,对全省57个县(市)县城进行量化评估。从人口发展潜力来看,普宁、廉江、高州居前三,从经济活跃度来看,四会、化州、吴川居前三,从文化竞争力来看,化州、普宁、惠东居前三。从空间承载力来看,惠东、化州、高州居前三。
综上四个维度,广东省各县城新型城镇化发展综合水平评价前20位为:化州、普宁、廉江、惠东、博罗、高州、吴川、开平、信宜、雷州、四会市、英德市、台山市、陆丰市、阳春市、兴宁市、五华县、海丰县、罗定市、鹤山市。广东省县城新型城镇化区域发展呈现西强东稳、北弱南进的特征。广东省县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呈现核心城市极化与边缘县域塌陷并存的特征,且与人口潜力、经济活跃度的空间分异高度耦合。
报告显示,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差异十分显著,尤其是以粤西、粤东、珠三角与粤北地区的表现差距较大,需要在推动城镇化的过程中,制定差异化的政策,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区域协调发展。
报告认为,广东省的县城新型城镇化发展总体呈现出“经济为核、文化赋能、空间筑基、人口聚势”的发展特征。经济活跃度与城镇化水平的高度相关性表明,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关键。特别是粤北地区,需要解决低经济动能和文化资源闲置的问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业竞争力。此外,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以及人口流动的平衡,也在县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广东省县城发展应注重通过多维度的协同发展机制,进一步提升县城的整体承载能力,为乡村振兴与城乡一体化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采写:南都记者 朱唯信
出品:南都政务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