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作为推动未来社会变革的关键技术,已经成为全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中国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将人工智能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创新能力。
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罗湖作为深圳教育的根与脉,更是率先探索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实施路径,逐步构建起从政策落地到课堂实践的完整生态链。
为将人工智能教育从实验课堂推向规模化应用的新高度,罗湖启动政产学研用的深度联动,4月15日下午,在粤海城T2-24楼,罗湖区教育局举办“智启罗湖·育见未来——罗湖区人工智能教育生态产业交流会暨‘教育+AI’场景应用发布活动”。
智启罗湖·育见未来——罗湖区人工智能教育生态产业交流会暨“教育+AI”场景应用发布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设置专门展区,集中展示罗湖教育数字化转型成果、科技企业AI+教育产品。
活动以线上线下同步形式开展,汇聚罗湖区领导,教育科技企业、行业协会代表,中小学书记、校长,陆丰、怀集、潮安结对县区教育系统代表等300余人,其中有80多家企业代表;现场设置了专门展区集中展示罗湖教育数字化转型成果、科技企业AI+教育产品,参展的20余家企业所展出的人工智能产品应用领域涵盖个性化学习支持、教学管理与评估、教育资源优化与共享等;现场还发布罗湖教育多项战略合作与创新计划,开展科技企业招商引资,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罗湖人工智能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重磅发布
罗湖区委常委、副区长冯健致欢迎辞拉开活动帷幕,她强调本次活动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及教育部“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重要实践,旨在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构建“新质教育生态”。
罗湖区区委常委、副区长冯健致欢迎辞拉开活动帷幕。
她指出,罗湖紧抓“双区驱动”战略机遇,聚焦“三力三区”发展定位,大力发展“2+2+N”新兴产业,锚定人工智能、生命健康两大新兴产业以及低空空天、细胞基因两大未来产业重点突破,大力培育发展新材料、新能源、安全环保等N个潜力细分领域。
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而人才的培养更依赖于教育的深耕细作。在教育领域,罗湖以“1-4-10-4”发展战略为引领,系统性重构面向未来的区域教育生态——通过教育集团化改革推进横向优质均衡发展,以贯通培养体系打破学段壁垒,以数字化转型促进教育教学管理体系重构,以开放办学推动深港教育融合发展。这一生态不仅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成长路径,推动师生共同成长,还充分发挥教育作为人才成长的基石作用,为产业输送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实现从知识积累到产业创新的良性循环。
罗湖区教科院现场正式发布《罗湖人工智能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200个数智化应用场景、100%专任教师完成素养提升、300名人工智能骨干教师、1000个人机共育优秀案例……这组令人振奋的数据来自罗湖区教科院现场正式发布的《罗湖人工智能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计划》明确了未来三年罗湖将重点推进AI教育场景落地、语料中心建设,细分为四大主要行动、六大重点项目;也明确了计划完成的节奏:2025年开展基础建设与试点探索,2026年实现全面推广与深化应用,2027年完成体系完善与成果输出。
AI赋能罗湖教育的多元场景一次性全面呈现
发布会现场,罗湖区中小学和教育科技企业共同展示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最新成果。主会场外的展厅内,罗湖区中小学带来了“教学评一体化智能体”等创新应用,展现了AI技术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与此同时,国新文化、诚迈科技、云天励飞等头部企业也展示了20余项前沿技术产品,包括AI教学循证系统、人形机器人、智慧校餐管理、虚拟实验室等。这些产品吸引了众多嘉宾驻足交流,直观呈现了AI赋能教育的多元场景。
发布会现场,罗湖区中小学和教育科技企业共同展示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最新成果。
国新文化、诚迈科技、云天励飞等头部企业展示了20余项前沿技术产品,包括AI教学循证系统、人形机器人、智慧校餐管理、虚拟实验室等。
这些前沿技术产品吸引了众多嘉宾驻足交流,直观呈现了AI赋能教育的多元场景。
在推动AI进课堂上,罗湖早已展开布局。2023年8月,罗湖区出台了《罗湖区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规定全区1-2年级每学年人工智能课程不少于6课时,3-8年级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为此,罗湖区招募并培训了一批人工智能任课教师,并推进“罗湖智慧教育云平台”对接市人工智能教育平台,引入腾讯、扣叮、优必选、商汤等人工智能教学平台和资源,整合配置了12套人工智能在线学习教程。此外,罗湖区还邀请近100位人工智能专家到各校开讲座,普及人工智能知识。
2024年,深圳市罗湖区教育局携手武汉大学研发出了全国首个“教学评一体化”智能体,该智能体通过多元融合、精准评价、集约部署和简化操作,实现教学、评价、管理的深度融合,覆盖全学科、全学段,助力贯通培养。它不仅能精准评价学生的核心素养,还能为教师提供能力发展评价,实现了“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双轮驱动。
今年2月24日,罗湖教育智脑的成果进一步凸显,其涵盖“管、教、学、研、评”五大场景,拥有120个应用场景,服务人次已达1.5亿。通过接入DeepSeek等先进AI技术,罗湖教育智脑为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持,推动教育管理与教学实践的智能化升级。
专家建言指引未来区域教育数字化新路径
活动中,专家发言环节不仅对教育数字化转型进行深度解读,还为区域教育创新提供了高屋建瓴的战略指引。
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博导、人工智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赵建华分享发言。
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博导、人工智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赵建华从智能技术重构教育生态的视角出发,揭示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必然性,为现场观众打开了未来教育发展的多维想象空间。
国家语委中国语言智能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建设分享发言。
国家语委中国语言智能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建设带来的报告不仅展现了语言智能与学科教育深度融合的技术路径,更以生动的应用案例呈现“精准化因材施教”正在从理念走向现实。
武汉大学深圳研究院基础教育技术创新应用与示范中心主任雷元怡分享发言。
武汉大学深圳研究院基础教育技术创新应用与示范中心主任雷元怡则提出“教育智能体”概念,强调数据驱动下的教学创新。“教育智能体”的横空出世,既体现了人机协同共生的技术前瞻性,又通过武汉大学与罗湖的共同探索,验证了智能体赋能教学的核心价值。
梅园实验学校校长徐博分享发言。
聚焦一线教育实践,梅园实验学校校长徐博以“一间教室革命”为例,揭秘“未来教室”与AI场景应用的探索密码,分享AI技术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实践成果,让更多企业关注基层教育需求。
学校未来教室的建设和AI场景应用都需要企业加持。作为企业代表,深圳云天励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公共安全行业专家沈茂鑫、北京健力源集团副总平安云厨科技集团董事长高明分别介绍了AI在校园安全、智慧校餐的解决方案。
通过专家视角的多维解读,罗湖教育改革的理论高度与实践深度得以同步提升,为“教育+AI”从试验田走向普惠化铺就了坚实道路。
“政产学研用”协同攻坚共筑人工智能生态圈
教育AI化的深层突破,更离不开“政产学研用”的协同攻坚。从学术智库的引领、科技研发的突破,到产业资源的赋能、行业生态的链接,政、校、企、协共同构建了美美与共的智慧教育生态共同体。
活动上,罗湖区教育局与武汉大学、国新文化、深圳市企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会等11家高校、企业、协会签署战略协议。
活动上,罗湖区教育局与武汉大学、国新文化、深圳市企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会等11家高校、企业、协会签署战略协议。
活动上,罗湖区教育局与武汉大学、国新文化、深圳市企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会等11家高校、企业、协会签署战略协议,在教育专属智能体应用、智慧教育生态园平台建设、智能教学示范项目打造、教师数智培养体系构建、教育+AI基建等方面开展更深入的合作。
罗湖区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党组成员黄泽全介绍招商政策并送上“AI教育生态合作大礼包”。
政策赋能与企业投资双向发力把现场氛围推上又一个高潮,罗湖政企强势联动共筑AI产业高地。罗湖区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党组成员黄泽全以真金白银的政策厚度、高效务实的服务温度、开放包容的生态气度,携“AI教育生态合作大礼包” 向教育科技先锋递上“诚意请柬”。国新文化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奥威亚总经理王勇,诚迈科技(南京)有限公司副总裁秦毅,浪潮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兼智慧教育事业本部总经理王康也都在现场发布投资计划,宣布将加大力度与罗湖共建智慧教育示范项目,还依次带来科技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前瞻实践的分享,为观众解码智能时代的教育创新密钥。
粤海城T2、云启大厦被设立为“罗湖智慧教育生态孵化空间”。
作为全区人工智能楼宇、人工智能产业的孵化基地,粤海城T2、云启大厦在活动中获授牌,被设立为“罗湖智慧教育生态孵化空间”,将成为汇聚前沿技术和教育智慧的平台,为罗湖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独行快,众行远;聚沙成塔,星火燎原”,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不仅需要前沿技术的突破,更呼唤开放协同的生态。“罗湖人工智能教育产业联盟”在活动中正式成立,旨在以平台之力打通技术研发、场景应用与成果转化的全链条,让教育需求与产业智慧同频共振。
这些载体的落地,标志着罗湖区在整合政府资源与企业技术优势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为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重要支撑。
“本次活动是罗湖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里程碑。” 罗湖区教育局局长高延勇表示,罗湖未来将以“三年行动计划”为指引,持续推动AI与教育全场景融合,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生态,为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数字化发展贡献“罗湖方案”。
采写:南都记者 谢粤蕾 通讯员 吴聃 曾晶 梅轩
供图:通讯员 石伟
编辑:谢粤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