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高效办成一件事”的决策部署,以及广东提升“数字政府”效能的新要求下,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推出“数字政府提效微记录”专栏,面对企业群众政务服务需求中的盲点、困点,搭建与办事部门沟通的桥梁,针对性展开普及与疏解。同时,聚焦政务服务具体事项和服务方式,发起主题化、动态式测评与调研,挖亮点、补短板,助力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
“毕业后计划在黄埔区开工作室,上官网咨询却越问越糊涂。”近日,学生小杰向南都反映,广州市黄埔区政府官网首页同时存在“黄埔政务服务大模型智能体”(简称“智能体”)和“靠埔答”两套智能问答系统,但两者对同一问题的答复差异明显,甚至引用过期政策文件,导致用户陷入“该信谁”的困境。
两套系统回答失准:
一个答非所问,一个“卡壳”无下文
据小杰反映的情况,南都记者在黄埔区政府官网首页找到“智能体”和“靠埔答”两个智能咨询入口。据了解,“智能体”由黄埔区政数局开发,主打深度思考与办事引导,今年4月上线;“靠埔答”则定位为惠企政策智能问答平台,同样由区政数局主办,早在2023年建设运行。
广州市黄埔区人民政府官网右上角有“黄埔政务服务大模型智能体”和“靠埔答”两个智能问答功能入口(红框处)。
南都记者实测发现,在咨询“应届毕业生在黄埔开公司有什么优惠政策”时,“智能体”虽经过“深度思考”,却将问题导向“劳动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险”,看似与用户问题毫无关联。更令人困惑的是,用户后续无法自由输入信息,只能被动选择系统预设选项,或者刷新后重新输入问题,导致咨询流程中断。
而“靠埔答”在面临同一问题时,则在二次确认“请问您想咨询的是?”后,便不再提供进一步的信息和内容,用户咨询陷入“无下文”状态。
咨询“应届毕业生在黄埔开公司有什么优惠政策”时,黄埔政务服务大模型智能体的回答与用户问题毫无关联。
咨询应届毕业生在黄埔开公司有什么优惠政策,“靠埔答”陷入无下文状态。
智能问答“打架”:
同题问答迥异,频繁引用过期政策
回答相互矛盾、引用过期政策,成为两套系统更为突出的问题。例如,在咨询“科技型中小企业如何申请贷款贴息”时,“智能体”引用了2023年《广州开发区(黄埔区)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若干措施》,回复称:“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按企业贷款成本(实际支付贷款利息及担保费用)给予10%的补贴,每年最高50万元,责任单位为区金融局”。
而“靠埔答”的回答则为“科技型中小企业需在区内银行贷款用于研发等活动时,向区科技局提交贷款贴息申请”,所附依据是2024年《广州开发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广州开发区(黄埔区)科技创新创业投资母基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政策解读的混乱,可能让企业陷入“该听谁的”困境。
当南都记者以“公司想从佛山迁往黄埔,有何优惠政策”实测咨询时,“智能体"提供的两份政策文件已失效半年,而“靠埔答”所引用的另外4份文件同样处于过期状态。以“如果企业获得重复扶持,应该如何处理”进行咨询时,“靠埔答”和“智能体”都给出了“从高不重复”原则的答复,其中“智能体”引用了2021年《广州市黄埔区 广州开发区进一步支持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办法》的条款规定,但该条款已于2024年9月失效。
专家:政务服务智能化容错率低
需强化监管与协作
中山大学数字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郑跃平指出,政务服务智能化建设仍然存在“碎片化”问题,面临“各自为政”的挑战,主因在于缺乏统一规划、部门标准不一及技术局限性。他强调,政务信息容错率极低,AI若无法保证准确性,可能导致公众信任风险。“技术应用必须与风险管控并重。”此外,有专家建议,政府需建立动态政策库更新机制,明确部门协作责任,同时厘清AI与人工服务的分工——基础咨询可依赖系统,复杂问题仍需人工介入,以平衡效率与权威性。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采写:研究员 方晓林 设计:张博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数字政府提效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