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注定被写入世界贸易史的动荡一周。
美国东部时间4月8日,美国政府连续“加码”对华关税措施:先是将此前拟加征的所谓“对等关税”从34%大幅上调至84%,再叠加原有的20%基础税率,关税总额瞬间飙升至104%。4月10日,这一数字又被进一步推高至125%。
作为回应,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于4月11日宣布,将对美国进口商品的关税从84%提高至125%,并表示这是“最后一次”反制措施,强调若美方继续加征关税,中方将不予理会。
自2018年美国挑起对华贸易战以来,这场拉锯已持续近八年。其间,中国对美出口在整体出口中的占比,从2018年的19.2%降至2024年的14.7%,但另一方面,美资在华投资却逆势增长,累计达1.27万亿美元,显示出经济层面的相互依存仍难轻易切割。
作为中国制造与出口的重镇,广东也成为感受这场风暴最早、最深的地区之一。近日,南都湾财社记者走访了多家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制造企业、跨境物流等外贸企业。他们的业务遍及北美、欧洲与东南亚,有人订单推迟,有人货柜积压,但他们并没有慌乱,也没有停下脚步。
中国制造赢认可,美国客户仍在“顶压下单”
“客户下单变得更谨慎,订单延迟情况明显增多。”深圳乐能创新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乐能创新”)财务总监何冬冬向记者坦言,近期美单出货节奏确实有些被打乱,整体延迟出货的比例在上升,“不是说没有单,而是下单的速度变慢了。”
不过,作为一家九成营收依赖出口、其中六成来自美国市场的制造企业,乐能创新在这场关税不确定性中并未自乱阵脚。何冬冬透露,当前乐能创新在海外仓的备货尚可支撑未来五到六个月的销售节奏,为企业争取了一定的应对窗口。
但在何冬冬看来,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掉以轻心,“我们必须提前行动,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他总结了当前行业中较为常见的三种应对方式:一是对美市场的报价适度上调,用涨价来对冲可能增加的关税成本;二是根据客户要求,尝试通过转口或推动部分供应链外迁,比如向越南等地布局发货渠道;三是调整市场结构,将更多资源投入欧洲、英国、澳洲等区域,“不能把所有筹码押在一个市场上。”
作为一家典型的外向型制造企业,东莞佛爱娃工艺品有限公司的产品出口率达90%,销往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创始人、东莞市工贸发展促进会会长雍程翔对这轮关税风暴保持冷静。
他向记者提及一个真实故事:4月10日当天,一位美国老客户“顶着”关税压力,依然下单采购公司某款传统产品。“他很清楚可能要付出高额的关税,但还是照常下单,而且价格没有压一分钱。”雍程翔表示,这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海外客户对中国产品品质与性价比的认可。
在他看来,美国市场依然存在“不可替代性”的空间。“你很难用每小时22美元的工人成本,在美国本土制造劳动密集型产品。”雍程翔指出,这些产业在当地更多依赖来自中美洲、墨西哥的移民劳动力,而一旦涉及效率与工艺水准,中国制造仍具备显著优势。
“我们的竞争对手可能是土耳其、墨西哥,但他们自己也承认,无论从工艺细节还是交付能力看,还是不如中国企业。”他说,“所以我们会持续观望美国市场——到底还需不需要中国制造,其实应该由美国的进口商、渠道商和消费者来回答。”
这一判断在不少外贸企业主和分析人士看来都有共识。国际贸易的基础,始终是建立在全球分工和资源禀赋之上的,产业链的成熟协作也不是靠单边政策就能重建。从汽车、手机到日常消费品,全球化供应链的稳定性远非一纸关税所能轻易撼动。
某种意义上,美国试图借助关税“棒喝”实现制造业回流,但这条路径注定代价高昂、挑战重重。最终可能既损中国,也难利己。
全球布局加速,“去美国化”成出口企业新选项
在这一背景下,为应对可能继续升级的关税战,越来越多的出口企业不再将“市场多元化”停留在口头,而是着手在地理版图上 作出实质调整,主动寻求“避险路径”。南都湾财社记者观察到,一类企业已不约而同地将战略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欧洲、中亚、中东和澳洲等新兴市场,“去美国化”正在成为企业规避风险的新路径。
雍程翔提到,当前已有超30家东莞企业计划前往澳大利亚、中亚等地进行市场拓展,“美国市场我们持观望态度,但其他国家是友好的,没有结构性矛盾。不能押宝美国,企业得自己分散风险。”
而另一类企业选择推动供应链转移。多家企业负责人提到,部分客户开始询问是否能从第三国发货,这一点在跨境物流领域感受尤深。
华夏跨境电商物流(深圳分公司)销售负责人钟呈辉透露,近期确有多个客户主动询问是否可以从越南或菲律宾发货。“我们在东南亚的业务量增长非常明显。多个客户将工厂转移至越南、菲律宾或泰国,从当地港口直接发往美国的货量持续上升。此前越南-美国业务大约占我们整体业务的三成,现在预计还会进一步增长。”
“客户需求正在发生转移,我们的任务就是全力跟上。”钟呈辉表示,公司目前在全球拥有超过30家分支机构,包括东南亚、越南、菲律宾等多个节点均已形成面向北美市场的服务模块,“基础网络早已搭建好,现在正好派上用场。有危也有机,这波市场调整恰好验证了我们前期布局的前瞻性。”
钟呈辉透露,公司在去年底就对地缘政治风险作出预判,并启动了相应的调整预案。“我们已加快对欧洲市场的布局,像德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都在新航线的拓展范围内。”他说,“如果接下来关税压力持续,我们也会将更多资源倾斜到这些市场,以更好配合客户的全球化战略。”
在何冬冬看来,当前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税率本身,而是不确定性带来的连锁反应。“客户怕成本失控,就干脆暂停发货。”他总结说,这场贸易波动不仅压缩了利润空间,更考验着制造型企业对供应链、交付节奏乃至全球布局的把控能力。
而随着出海路径的重构,企业对资金结算的灵活性要求也随之提高。“以前美国客户汇款到我们香港账户,我们再转回内地,走银行通道往往需要三天以上。”钟呈辉说,如今通过跨境支付平台,如连连国际等支付公司提供的服务,公司可以在一天内完成收款结算,降低汇率损失的同时,也大幅提升了资金流转效率。
他表示,在客户供应链全球化趋势下,支付的“去中心化”已成为现实需求。例如,一个客户可能在越南下单、在美国收货、在中国结算。“这种多点交易让企业必须拥有灵活的资金归集和结算能力。”
除了“产地多元”,多家受访企业负责人表示,他们也正加快销售通路的多元化,不再依赖单一平台或主要客户,而是同步布局本地分销、独立站、区域展会等形式。在他们看来,“客户不再一窝蜂只盯美国,企业也不再赌一条通道”正成为行业共识。
雍程翔表示,当前外贸企业的全球化路径正在发生质变,“不是从中国出口到世界,而是全球找资源,全球找客户。”在关税博弈之外,这或许才是更深层次的转变。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严兆鑫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湾财聚焦|关税风暴下广东出海企业迎难求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