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部门重磅发声:打造自主可控教育专用大模型和AI开源生态

南方都市报APP • AI前哨站
原创2025-04-16 15:00

南都讯 记者吕虹 发自北京 4月16日上午,记者从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该意见明确要加强人工智能等前瞻布局,探索推动思政、科学教育、美育、心理健康等领域专题大模型的垂直应用。同时,强化算法安全评估,确保教育大模型正确的价值导向;进一步完善教育领域多模态语料库,构建高质量自主可控数据集,构建多元参与的AI应用生态。

图片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周大旺介绍《意见》有关内容及下一步工作考虑。

要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要素过程。”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周大旺在介绍《意见》时指出,要持续推动学科专业、课程教材、教学等数字化的变革,以师生为重点提升全民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全面支持教育决策和治理,赋能教育评价改革。

在用AI方面,《意见》具体施策包括进一步“教学管评研”体系智能化升级,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支持教师开展智能备课、课堂人机协同、学情智能分析,提升教学效率与精准性;支持学校开展基于大数据的精准管理、科学决策及便捷服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等。

记者注意到,“建立基于大数据和AI支持的教育评价和科学决策制度”,在继去年9月被教育部副部长王光彦在国新办发会上重点提及后,此次解读《意见》施策时再次被相关负责人重点强调。

周大旺表示,要持续推动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开展师生数字素养提升实践活动,深化AI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加快建设“教育数字地图”,建设基础教育学位预测预警模型、国家人才供需对接大数据平台,建设全国学科大数据信息资源库。

同时,面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数字转型的需要,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设置,动态调整职业教育,推动科研范式变革,完善知识图谱,构建能力图谱,推动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的智能化升级。

南都记者注意到,面向数字经济和未来产业发展,《意见》还鲜明提出要加快建设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布局一批前瞻性研究课题,有序开展人工智能应用试点,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场景新范式,推动大模型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特别是在思政教育、论文查重、心理健康、校园防诈等领域重点发力,部署一批开源的基础大模型。”周大旺在答记者问时特别列举。

据周大旺介绍,下一步,教育部将在平台升级、资源扩容、就业赋能及生态构建四方面持续施策发力,把《意见》落实与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紧密结合,推动各类型各层次人才竞相涌现。

平台升级方面,重点将打造国家智慧教育平台2.0智能版。包括引入智能交互、知识图谱、多模态数据分析等技术,优化课堂测评、资源搜索等智能功能,完善“AI试验场”,聚焦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教育治理和科学研究四大方面,汇聚高水平大学和企业的创新力量,组织研发具有前瞻性的实用AI工具,接入国产通用大模型,帮助师生更好掌握AI技能。

平台资源更新上,将集中上线系列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扩容升级国家平台国际版,面向国际用户开发多语种版本的课程资源,推动优质教育资源跨境共享,让数字教育的国际合作进一步上一个层次。“要让优质教育‘人人可享、处处可达’。”周大旺表示。

此外,就业赋能上实施“双千计划”,破解人才培养痛点;生态构建上广泛营造 “AI+教育”创新应用场景,构建多元参与的AI应用生态。

“在创AI方面,我们主要是打造自主可控的教育大模型和开源生态。”谈及具体施策路径,周大旺介绍,一是开展教育大模型的有组织攻关,基于国产自主可控的通用大模型开发AI教育专用大模型,如组织广大师生参与调优教育大模型等。二是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开源社区,整合教材、试题等多模态数据,制定模型的评价基准,组织开发者沙龙与激励计划,推动技术共享。三是构建新型的教学组织形态。探索建设云端学校、智造空间、未来学习中心,通过智能学伴、数字导师等,探索人机协同的教学新模式,实现AI驱动的大规模因材施教,以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

编辑:程姝雯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