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在第137届广交会同期举办的“2025珠江国际贸易论坛——物流护航,畅渠道谋发展”上,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张燕生等专家探讨了美国“对等关税”对世界贸易体系的影响,及在多变的贸易环境中,外贸企业如何增强供应链韧性。
第137届广交会展馆内,服务机器人专区。
在广交会这一全球贸易风向标平台上,中国政企、学界共同传递出清晰信号:通过市场多元化、数字化突围与绿色转型,中国外贸正以韧性应对变局,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确定性。
供应链韧性:从“被动应对”到“主动破局”
与会专家认为,美国近期实施的“对等关税”政策平均加征幅度超预期,导致全球贸易规则弱化,可能拖累2025年全球GDP。对此,张燕生指出,中国应坚持推动市场发展、新全球化前景、金融开放和改革,保持战略定力,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并举。
广东省物流行业协会执行会长马仁洪认为,国际贸易本质是市场行为,最终将回归供需平衡,建议企业密切关注政策动态,同时深化与"一带一路"等新兴市场合作。马仁洪强调,"中国的产品在世界上美国需要,全球也需要",通过主动调整供应链布局和商业模式,能够有效应对阶段性挑战。
面对关税壁垒与产业链重构现状,张燕生提出“全方位国际合作”与“高水平自立自强”并重策略。他建议,企业应通过数字化升级降低内外贸成本,并依托中欧班列等通道,优化全球布局。
物流“双转型”:数字化与绿色化重塑竞争格局
尽管挑战加剧,数据印证中国外贸韧性。
今年一季度,我国进出口总额达10.3万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出口增长6.9%。以广东为例,其物流总额占全国10.8%,国际物流占比23%,跨境电商日均处理量达1.1亿件,成为全国供应链韧性的缩影。马仁洪指出,广东物流企业经40年历练,通过政企协同、市场多元化及供应链优化,已形成应对波动的成熟模式。
数据显示,智慧物流技术有效推动国际物流降低成本。张燕生也呼吁,推动全球综合物流的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利用人工智能和新一代数字技术革命重塑全球生产体系,实现分布式的物流体系和本地化的生产、物流、流通和消费。
面对国际贸易环境新变化,大洋物流集团副总经理赵强举例称,通过中欧班列快速调配运力,企业成功将海运困境转化为服务升级契机,助力客户供应链韧性提升。
“世界贸易格局的动态调整正催生新机遇。”赵强表示,“物流企业需从‘机会主义'转向‘长期价值赋能'。大洋物流通过‘端对端’全链条把控,将政治经济波动转化为服务升级契机。以绕行好望角的海运困境为例,我们迅速调配中欧班列运力,既保障时效又控制成本,帮助客户实现供应链韧性提升。”
策划:王莹
统筹:马建忠 陈养凯
执行统筹:黄驰波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王蕾娜 黄驰波 邱康正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广交世界 互利天下——聚焦第137届广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