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南都记者从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获悉,工信部召开会议强调,汽车生产企业要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南都此前报道,车企积极拥抱智驾的热潮之下,“脱手驾驶”“AI代驾”等营销逐渐变味。多位业内人士表示,L2级辅助驾驶的责任主体仍是驾驶员。
南都此前报道。
据悉,4月16日,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组织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主要汽车生产企业近60名代表参加会议。
会议围绕《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下称《通知》)有关产品准入和软件在线升级备案要求,听取汽车生产企业落实情况及建议。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介绍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重点关注事项。
会议强调,汽车生产企业要深刻领会《通知》要求,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担负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切实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
南都此前报道,车企积极拥抱智驾的热潮之下,“脱手驾驶”“AI代驾”等营销逐渐变味。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向南都记者指出,部分车企为规避风险,采用“L2+”“L2.9”等不符合国家标准与国际惯例的等级宣传,导致消费者误以为能实现自动驾驶,行业陷入“技术越先进,责任越模糊”的悖论。而因为这样的信息差产生致命后果的案例也不在少数。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L2级辅助驾驶的责任主体仍是驾驶员,当前法规未明确“系统请求接管”与“驾驶员未及时响应”的责任归属。有专家认为,应强制车企实时上传AEB(紧急制动)触发记录、接管时间等数据,引入第三方托管,确保事故调查时数据的客观性。车企也应向用户提供智驾功能的极限场景测试数据。
连日来,安徽、浙江、江苏等地高速电子屏提醒慎用智能驾驶。4月8日,一名资深交警向南都记者明确表示,不建议在高速公路使用智驾模式,“车速较快的情况下,如果出现紧急突发情况,留给司机反应的时间比较短。而且路况千变万化,智驾容易出现误判。”
采写:南都记者 冯奕然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新消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