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记者获悉,“木已成宙——康剑飞作品展”正在壹美美术馆展出。此次展览完整呈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康剑飞自1995年至今的创作轨迹,全面展示其三十年艺术探索的53件(组)重要作品,是其艺术历程中极为重要的一次大型个展。
展览由北京实创科技园开发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壹美美术馆承办,并特邀当代艺术理论家和策划人、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高名潞担纲策展人。
系统回顾康剑飞艺术历程
在康剑飞的艺术创作中,木刻始终是其表达的核心媒介。虽受限于木刻媒介的特性,但艺术家却并未受限于形式的边界,而是开辟出了一片无限的艺术可能,不断用木这一媒介,创新性地延续着对图像的创造。
展览现场。
在展览当中,这些看似专注于图像探究的作品,其关注点却远超图像本身,直指当代精神的内核:是艺术家在媒介的专一性与创作的可能性之间,展开的一场具有挑战性的发掘。而“木”这一呈现版画语言的媒介,已然打破了传统版画媒介的形式化束缚,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承载着艺术家对自我的探索与超越,展现了其艺术表达的无限延展性,与对生命、时间与永恒的深度思考。
展览现场。
策展人高名潞教授指出,此次展览展示了中央美术学院康剑飞教授三十年来在不同阶段创作的艺术作品:对版画语言的探索;版画向公众媒介(印刷、影像、行为、装置、建筑)的转向;建构大众参与的创作项目;把作为图像依托的“木版”扩展为广义的自然媒材,以呈现“木”本身的性格、张力、层次、纹样等。
展览现场。
“因此,这个展览不是要展示某种艺术‘图像’的模式的生成路线图,尽管康剑飞创作了大量的复线风格的黑白版画,它们饱满、雄强而又不乏怪异。相反,康剑飞更加关注媒材与社会生态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生成的魅力。”高名潞说。
展览现场。
高明潞认为,“康剑飞试图把媒介从为图像服务中解脱出来,所以,他把木板从版画中解放出来。但是,康剑飞既没有把木头视为被切刻的被动材料,也没有把木头当作直接摆放的现成品,而是不断在他的‘木制品’中发现和激化木的内质、力度和表象,让它最终升华为真正的、来自自然和宇宙的自我。这样一来,康剑飞的艺术创作就是不断与木质媒介纠缠、磨合、较劲的体验过程,同时也是探索如何使媒介恰如其分地回应人生及其生态的参与过程。”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是对康剑飞艺术历程的一次系统性回顾,旨在引发观者对于图像、媒介,与自我表达之关系的深思,并由此带领观者感受从木这一媒介所映照出的社会生态中的蓬勃生命力。
丰富的衍生品与公教活动
据悉,壹美美术馆为此次新展“木已成宙——康剑飞作品展”制作了一系列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的衍生品,意在以独特的创意融合展览主题,为观众带来一场别样的艺术体验。
《观看黑鸟的方式》泡泡纸贴
《观看黑鸟的方式》冰箱贴
其中围绕《观看黑鸟的方式》系列作品设计了种类丰富的衍生品,包含极具设计感的立牌摆件,趣味十足的冰箱贴与泡泡贴纸。
《木已成宙》系列明信片与印章。
还有美术馆《木已成宙》系列的明信片与印章,及特别推出的杜邦纸包袋。以一包两背的巧妙设计,为日常出行增添艺术气息。
展览现场。
北京壹美美术馆。
壹美美术馆公教部则特别策划了一系列以此次展览为核心的公教活动,致力于为观众打造深度艺术体验。活动涵盖形式丰富的公教内容,包括艺术讲座、文学对谈、“艺术科普节”等多元化艺术互动形式。带领观众深入浅出的了解版画的相关知识,感受版画艺术的独特魅力;并深入艺术家创作的幕后,为观众呈现其创作背后的故事;而美术馆特色公教项目“艺术科普节”系列,则将以版画为切入点,结合深度导览与实践创新,以橡皮章雕刻、手工书制作等美学课堂形式,让观众在动手实践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将艺术家的“常识”转化为观众的“新知”。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5月18日。
参展作品选登
《飞翔》 50×70cm 木刻 1995
《关于本质》 55×70cm 木皮拼接、丙烯、雕刻 2024
《混杂的世界》 117×158.6cm 木刻、水粉、木盒、综合材料 2021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藏
《圣宴》 180×270cm 木刻 2000 中国版画博物馆馆藏
《舞台NO.6》200×300cm 布面油画 2006 私人收藏
《重复组合》 200×400cm 水印木刻拼贴 1997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藏
采写:南都记者 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