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届广交会进入第三天,各展馆依旧人气爆棚。除了充满未来感的服务机器人专区,新能源展区也是热门区域,现场绿能涌动。据商务部披露,截至17日中午,已有来自全球216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11万名境外采购商到会,较第135届同期增长10%。
在国际贸易壁垒风波与碳中和目标交会的十字路口,广交会成为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向世界展示创新实力的舞台。
4月17日,南都湾财社记者走访展馆获悉,从新能源汽车到移动储能系统,从光伏组件到碳智能管理平台,“中国绿”正以技术破局、全链协同的姿态,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多元化解决方案,开辟了智造出海新航道。
本届广交会新能源展区。
“碳足迹从加分项变为入场券”,锂电池正实现碳溯源
在全球贸易面临重大考验之际,广大外贸企业抓紧苦练内功。含“绿”量成为通关利刃。
在本届广交会新品发布会上,亿纬锂能联合SGS共同发布碳核算平台,实现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制造的碳溯源,以人工智能技术破解传统碳核算中“数据收集难、计算复杂”的痛点,提高数据采集效率。
在技术创新层面,亿纬锂能ESG双碳部总经理肖忠湘特别提及即将发布的电池护照系统,"这相当于产品的'绿色身份证',欧盟电池新规要求2027年前必须实现。"肖忠湘表示,“碳足迹正从加分项变为入场券。这不仅是交付产品,更是交付数据,通过集成100余项参数,涵盖碳足迹、限制物质、回收材料占比等关键指标,形成‘从摇篮到摇篮’的全生命周期档案。”
这种"数据即产品"的转变,折射出中国制造业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策略升级。SGS中国区副总裁辛斌指出,当前国际贸易合规已从质量认证转向碳数据认证,欧盟电池法规要求的碳足迹申报需3至5年准备期,"就像十年前的ISO认证,碳管理能力正在重构全球产业话语权"。
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柔性供给,破解光伏需求分层
光伏产品在低消费国家属于直接需求替代,在发达国家更多是成本权衡选择,“当本土制造成本高于进口时,中国产品自然成为选项”,全球系能源企业500强Sunrain的业务经理陈瑞告诉记者。
面对地缘政治引发的供应链重构,中国新能源企业展现出惊人的市场适配能力。"发达国家要绿色溢价,发展中国家要生存刚需,我们就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柔性供给。"在广交会展馆,全球第三大光伏逆变器制造商Solis销售经理邬晨嘉,展示了功率从5kW到50MW的光伏矩阵,这种分级策略使中国产品在德国别墅与印度农场间无缝切换。
“当前中国占据全球光伏组件90%以上产能,其核心优势在于经济适用性叠加技术创新,例如开发更大功率组件提升发电效率。”邬晨嘉表示,面对出口形势,企业采取新兴市场优先策略,将重心转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针对亚非拉市场强化弱电网适应性产品设计,通过广交会等平台接触潜在客户。
应对贸易挑战:企业需“拓展新兴市场”和“降本增效”
对于眼下美国发起全球关税战,辛斌认为现在“对很多企业而言存在不确定性”,他观察到有些工厂确实出现订单降低、暂停生产或出货延迟的情况。
对于目前的全球市场环境,他建议企业要提前做准备,“对于大部分企业尤其头部企业,工厂的设立和转移都不是临时的决定,而是需要经过长期的考虑和长时间的运作才能实现的。”
“除了长期性的产能转移,企业还需要具备‘拓展新兴市场’和‘降本增效’的双轨方案,例如工厂生产线的柔性化改造,从而有效应对临时突发的市场变化。”辛斌表示,“地缘政治冲突加速了全球供应链重构进程,这不仅是关税问题,更涉及供应链的全球化重新布局。”
另一方面,在碳关税倒逼下,中国企业正从被动接轨转向主动建制。但这场绿色突围并非没有代价,一储能企业负责人坦言,构建碳追溯系统使生产成本增加,中小厂商压力巨大。已有的案例显示,头部企业通过规模效应摊薄成本,例如阳光电源的碳管理平台已向供应链开放,带动数百家供应商接入数字化系统。
当"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出海竞争已从价格战升级为数据战。本届广交会上释放的信号清晰:那些能将碳足迹转化为信用资产,用数字化重构全球供应链的企业,正在书写国际贸易新规则。在这场绿色革命中,中国新能源产业不仅输出产品,更在输出面向未来的制造范式。
策划:王莹
统筹:马建忠 陈养凯
执行统筹:黄驰波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邱康正 黄驰波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广交世界 互利天下——聚焦第137届广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