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提振消费的有关决策部署,切实清理整治群众反映集中的广告市场乱象,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印发《关于维护广告市场秩序 营造良好消费环境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依法严查“神医”“神药”广告等。
“神医”“神药”广告的乱象,人们并不陌生。
2021年,有网友发现,40多名“神医”采用雷同话术,在相关电视广告中,身穿制服的他们宣称决心献出祖传秘方,称“从曾祖父开始,一家几代专治某种疾病,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最后做出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要献出药方……”
传统“神医”推销“神药”的类似套路已为人熟知,但到了今天数字时代,“神医”们已不再满足于这种拙劣的表演。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神医”“神药”广告的传播方式实际上在不断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的变种和特点。
一方面,“软文”广告成为新的传播方式。一些商家通过撰写看似客观的新闻报道、科普文章或用户评价等形式,隐晦地宣传其产品的“神奇功效”,误导消费者。这些“软文”或者隐藏在各种资讯中,或者先借助社交媒体吸粉,再将粉丝引流至微信,推广、售卖医美、保健甚至医药产品。不论哪种形式,都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
另一方面,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一些不法商家开始利用AI生成虚拟人物或模仿知名专家、学者、明星等公众人物的形象和声音,来发布虚假广告。这些虚拟人物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宣传,传播范围极广,且不易被消费者识别真伪。
收割消费者越来越精准是当下“神医”“神药”广告的新特点。由于大数据分析让骗子能够精准定位易感人群,于是老年人收到养生文章、年轻女性看到美容秘方、慢性病患者则被推送“根治”广告,这也意味着被匹配的消费者更容易上当受骗。
鉴于“神医”“神药”广告危害性极大,现在市场监管部门要求推进完善广告监管长效机制,进一步提升服务型执法能力,将整治工作与广告合规助企行动结合起来,显然是必要和紧迫之举。
但是也要认识到,从张贴在街头的“狗皮膏药”到霸屏电视的“神医宇宙”,再到如今大搞精准推送,随着“神医”“神药”广告的迭代,监管的难度增加了。
一个视频被下架,换个马甲可能会立即重生,类似现象往往让监管者难以面面俱到。现行法规对新兴营销手段的约束也存在一定滞后性,比如关于短视频广告的性质和网红代言的责任,至今仍未清晰界定。
违法乱象在迭代,相关治理自然也要升级。
必须强化平台主体责任,不能任由算法成为“神医”“神药”的帮凶。平台需建立先审后发机制,对养生、医疗类内容设置更高发布门槛,也应完善广告标识制度,让付费推广无处遁形。
监管技术需要同步提升。可引入AI识别系统,对“根治”“秘方”“无效退款”等敏感词实施实时监测,同时建立全国统一的广告监测平台,打破数据孤岛。
在社会层面,也要注意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的辨别能力和维权意识。
法律层面则需加快补齐短板。明确相关争议问题的法律属性,提高违法成本,完善消费者救济机制,解决小额多发性纠纷的维权难题。
编辑:陈邹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