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绝辅助驾驶夸大营销,提高司机风险认知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评论
原创2025-04-18 18:48

从行业协会到监管部门,近来相继给智能驾驶“点刹车”。4月17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先后发声,呼吁加强行业自律,并强化组合驾驶辅助产品管理落实,规范行业认知,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期发生的事故使得外界对辅助驾驶格外关注。就在前一天,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的一则公告登上热搜,公告提到,汽车生产企业要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担负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切实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

在有关安全风险的讨论中,有两个背景尤为值得注意,一是不少人对辅助驾驶安全风险缺乏必要认知,放松警惕很容易导致事故发生;二是车企对辅助驾驶的夸大甚至虚假宣传,一定程度上令消费者忽视了过度依赖辅助驾驶的风险。要降低风险就必须从这两个方面着手,重新审视辅助驾驶的价值与局限性。

辅助驾驶不等于自动驾驶,从字面意思并不难理解。南都评论此前就相关的专业知识作了梳理,提到这样一个核心事实:当前国内市场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智能驾驶汽车,目前我国在售车型普遍处于L2级别,即组合驾驶辅助阶段。具体来说,该级别的车辆虽能完成车道保持、自动泊车等组合操作,但始终需要驾驶员监控和随时接管。具备辅助驾驶功能的汽车,并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智能,不过,站在消费者角度,可能容易麻痹大意。媒体报道提到的一些案例中,有的司机因为太疲劳而依赖辅助驾驶,这种铤而走险的操作具有相当的典型性,需要监管部门引起高度注意。

消费者认知走偏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受到车企宣传影响。铺天盖地的宣传让人眼花缭乱,所谓“智驾”概念早就成了车企普遍使用的营销话术,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车企的宣传越来越夸张,而最终的受害者无疑就是买车的人——轻信宣传不只是影响了消费决策,左右了认知,也导致对技术的过度信任,日常对辅助驾驶过度依赖,为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约束车企的营销行为非常重要。对于虚假宣传与事故之间的逻辑关系,可能在司法认定上存在一定困难,但对于事前监管则极为必要。杜绝一切夸大甚至虚假的宣传,能在一定程度上纠正消费者的认知,使其重新评估辅助驾驶的安全风险,继而在日常操作过程中规范自身行为。

4月14日,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发文明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二十八条,若车企通过广告或宣传材料虚构、夸大辅助驾驶功能(如将2级辅助驾驶描述为 “自动驾驶”),误导消费者购买,市场监管部门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对虚假宣传行为处以广告费用5—10倍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若虚假宣传造成严重后果(如引发交通事故致人伤亡),可能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二条,可对责任人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

而对于驾驶人,各地近期也反复进行风险提示。本月上旬,浙江、安徽、江苏等地高速电子屏出现慎用或禁用智能辅助驾驶的警示。转变认知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相对而言,对车企营销行为的纠偏必须立刻执行,毕竟,很多消费者对辅助驾驶的认知最初都来自车企的宣传,如果这个环节安全风险提示到位,相信很多人会提高警惕。客观认识辅助驾驶,需要从企业到监管部门等多个主体做好引导,担好责任,唯有如此,技术才不至于沦为马路杀手。

编辑:何起良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