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画作点缀的珠海那洲村、充满岭南风韵的韶关周前古村、现代设计与传统建筑共生的清远三和村……近年来,广东多个乡村在改造中焕发新颜,或是在小学旧址上建起艺术公社,或是将古民居改造成了民宿。
各地古村在保护中发展,在传承中建设,在创造中践行“乡村美学”。近日,上述古村的村民及建设者,向南都、N视频记者讲述了让美学价值转化为乡村振兴动能的生动实践。
韶关周前村里的古戏台。
艺术家进驻古村创作
建于明朝景泰年间的珠海高新区唐家湾镇那洲村,与“画”结缘,这里既是著名版画大师古元先生的故乡,如今又吸引了一批艺术家驻村创作,让村子因美学创作而更显其动人色彩。
从那洲村的牌坊一路走入村内,一片采用了灰、灰白及荔枝壳色的建筑群,在一众村居中显得十分亮眼,这里正是那洲艺术创新园区。
2023年,珠海市古元美术馆那洲分馆在那洲艺术创新园区揭牌成立。作为那洲历史人文交流互鉴的新窗口,美术馆中陈列着许多优美的画作,珠江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侯保亚的作品《岭南佳果 红荔共赢》就是其中之一。
那洲艺术创新园区。
“我是来珠海后才开始画荔枝的。荔枝是岭南佳果,对那洲村有着特殊的意义。”作为驻村创作的艺术家之一,侯保亚向南都记者介绍了他的这幅佳作。画框中,饱满圆润的荔枝如红玛瑙般层层堆叠,象征着岭南的富饶美好。
“荔枝是岭南特产,不仅寓意好,味道也鲜嫩可口,村民们都很喜欢。”荔枝由此成为连接村民和艺术的桥梁。侯保亚告诉南都记者,村民空闲的时候常来参加画展,“有时候展览结束,村民还会盛情邀请我去他们家里采荔枝、画荔枝。”
画展给村里带来了朝气,创造了浓郁的艺术氛围。过去,这里是工业厂房,而现在,村落里街巷墙头跳跃着多彩壁画,绿道旁版画标识与藤蔓共舞光影。园区将艺术渗透至公共空间与日常生活——园区内的艺术家们不仅进行作品展出,更开设公益课堂,为村中儿童教授素描、国画等课程。
“我们那洲艺术创新园区的画家会轮流去上课,每次课程2到3个小时。”作为进行授课的“美术老师”之一,侯保亚告诉南都记者,这种公益授课的形式很好地培养了村里孩子们的艺术兴趣,“孩子们都很喜欢来上课,每期课程我们都会设置评奖颁奖环节”。
小学旧址变身艺术公社
古街道、古渡、古戏台、古榕树,韶关始兴县周前村的“美学”是充满古韵的。周前古村历史悠久,在清朝乾隆年间曾是商品集散地和中转站。
“我们村里的古建筑比较多,环境绿化也很不错,这些年一直在打造文旅开发。”赖彩明是周前村党支部书记,他在村里长大,见证着古村的建设发展。他告诉南都记者,为了做好古村落保护开发,当地投入很多,对古村进行修缮,打造出古戏台、古渡码头、周前艺术公社等网红打卡点。
周前艺术公社。
百年过去,周前艺术公社内的古树仍屹立不倒,吸引了当地村民与游客们驻足。参天古树下,曾经飘荡过学子们的读书声。赖彩明告诉南都记者,周前艺术公社刚于2024年8月正式启用,其前身是周前村闲置的村小学。
“我的小学生活就在这里度过,那时这些古树就陪伴着我们,直到现在。”他介绍,近年来,当地在小学旧址上打造了艺术文创空间“周前艺术公社”。其中有乡村美术馆、艺术家工作室、民艺工作坊、乡村研学课堂、乡村图书馆、乡村咖啡馆、艺术民宿等。
岭南古村风韵与现代建筑美学风格,在这里碰撞出独特韵味。“村民们也可以在周边做一些小生意,卖一些当地特产。”赖彩明表示,“看到这里能再次热闹起来,我很欣慰。周前艺术公社也为村民们提供了休闲娱乐,以及读书学习的空间。”
村里的古渡码头、古街道、古戏台同具美感。古戏台从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沿用至今。每当节假日,古戏台仍是大型活动的举办地之一。
“经过修缮开发,我们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赖彩明表示,希望能通过创新的建设思路,盘活周前古村文化资源,让村庄恢复繁荣景象,向各地游客展示独具魅力的岭南风情。
“空心村”古民居改造成民宿
穿梭在宁静的青石板巷,指尖划过百年老宅凹凸的纹路,抬眼尽是绿意盎然的田园风光。在清远市清新区三坑镇三和村,一座名为“三禾·稻里”的温泉度假村,在村庄的青砖黛瓦间书写着新旧共生的乡村新美学。
此前的三和村是一座典型的“空心村”——老房子长期闲置、村集体建设用地缺乏管护、房空人荒成为阻碍村子发展的主要问题。
2020年底,一场改造计划悄然启动,“三和村很有开发潜力,我们与当地镇政府沟通后,由政府出面,把村集体和村民的土地整体流转了过来。”“三禾·稻里”温泉度假村副总经理梁灏告诉南都记者,“村里有很多古民居,这些房子当时大部分已经没有人住了,我们希望通过改造和重建的方式将这些古民居重新利用起来。”
“三禾·稻里”温泉度假村。
梁灏向南都记者介绍,三年间,团队以“修旧如旧”的原则复原了17栋古民居。团队在修缮测量时发现,这些古民居都是遵照岭南特色的“三间两廊”的建筑布局传统。走入一栋修复后的老宅,大门内,天井两旁对称分布着灰瓦连廊——昔日的厨房与柴房。而天井后方,三间高挑的主屋被改造成客房,并配备温泉泡池和庭院。“只通过微调,让采光、通风得到改善,满足游客对舒适和度假的需求。”
“针对另外多栋危房,我们推倒重建了全新的白色建筑。”梁灏解释,“一方面,由于古民居建筑喜用青砖、麻石等材料,这类材料目前很难找到合适尺寸的。另一方面,先锋的建筑风格与古朴的传统民居能形成强烈对比。”
新旧对比的张力下,游客既能触摸古民居青砖的质感,也能在纯白拱廊中感受光影流动的静谧,体会其中独特的美学风格。
梁灏告诉南都记者,“如今,‘三禾·稻里’温泉度假村80%的员工来自本地乡镇。”尽管尚未吸引村民返乡定居,但村落的活化已悄然播下种子。
出品:南都即时
采写:南都记者 敖银雪 实习生 赵一衡 赖魏楚
编辑:韦娟明